石膏枯礬膏

石膏枯礬膏

SHI GAO KU FAN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3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20%
胃經 14%
脾經 13%
心經 11%
膀胱經 8%
大腸經 8%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膏枯礬膏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其能清肺熱、降胃火,對於熱毒壅盛引起的各種熱症,如高熱、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收斂生肌: 石膏亦有收斂生肌的功效,可促進潰瘍或傷口癒合,配合枯礬等藥物,可有效治療熱毒瘡瘍、濕疹等皮膚病。

石膏枯礬膏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濕:白礬性寒、味苦澀,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癢之效。與石膏、枯礬等藥材相配伍,可加強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肌膚所致的濕疹、皮炎、瘡瘍等病症。
  2. 收斂生肌:白礬亦具有收斂生肌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與石膏、枯礬等藥材共同作用,可加速創面癒合,改善皮膚狀況。

總而言之,白礬在石膏枯礬膏中發揮著清熱燥濕、收斂生肌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增強療效。

石膏枯礬膏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雄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並減輕局部炎症反應,配合石膏、枯礬的清熱燥濕、收斂生肌作用,可治療濕熱瘡瘍、皮膚感染等症。

2. 抗菌防腐: 雄黃具有較強的抗菌防腐作用,可防止膏藥在使用過程中滋生細菌,延長藥效,並降低感染風險。

石膏枯礬膏中加入冰片,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與石膏、枯礬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更有效地消退熱毒,緩解炎症反應。
  2. 芳香通竅,止癢止痛:冰片具有芳香通竅、止癢止痛的作用,可促進藥物滲透,緩解瘙癢和疼痛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因此,冰片在石膏枯礬膏中的加入,能夠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膏枯礬膏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記載主治「陰囊濕疹」,屬中醫「濕瘡」「繡球風」範疇。陰囊濕疹多因濕熱下注、久居潮濕環境,或脾胃運化失職,濕濁鬱於肌膚所致,表現為局部紅腫、滲液、瘙癢難忍。古代醫家以「煅石膏」與「枯礬」為君藥,取其收斂燥濕、清熱解毒之效,針對濕熱浸淫之病機。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煅石膏(君藥)

    • 性味:辛甘大寒(煅後寒性減,偏收斂)。
    • 作用:煅後質地疏鬆,外用具「收濕生肌」之效,能吸收瘡面滲液,促進瘡口癒合。
    • 配伍意義:針對濕疹滲液階段,減少分泌物,避免继發感染。
  2. 枯礬(君藥)

    • 性味:酸澀寒,燥濕力強。
    • 作用:燥濕止癢、殺蟲解毒,對濕瘡潰爛、瘙癢有直接抑制效果。與煅石膏協同,強化「收濕斂瘡」功能。
  3. 雄黃(臣藥)

    • 性味:辛溫,有毒(外用慎量)。
    • 作用:解毒殺蟲、燥濕祛痰,針對濕毒鬱結引起的皮膚瘙癢、潰瘍。
    • 配伍意義:輔助君藥清除濕毒,抑制局部病菌(古代對應「蟲癢」概念)。
  4. 冰片(佐使藥)

    • 性味:辛涼。
    • 作用:芳香走竄,清熱止痛、透皮引藥,能緩解瘙癢,並助他藥滲透。
  5. 凡士林(基質)

    • 現代製劑用法,古代可能以豬脂或麻油替代,具潤膚、調和藥粉作用,避免乾燥刺激。

全方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收濕斂瘡」為主,結合「清熱解毒」與「止癢殺蟲」:

  • 煅石膏+枯礬:針對濕疹滲出期,減少組織液滲出,形成保護層。
  • 雄黃+冰片:抑制濕毒化熱所致的紅腫痛癢,冰片局部麻醉緩解不適。
  • 整體藥性偏寒涼收澀,適用於濕熱型濕疹急性期(滲液多、糜爛),若慢性肥厚性皮膚病(乾燥脫屑)則非所宜。

配伍特點
以礦物藥(石膏、礬石)為主,質地沉重,能附著患處,形成藥效持續釋放;冰片輕揚,調和礦藥之滯,體現「重鎮浮火,輕宣鬱熱」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煅石膏18克,枯礬18克,雄黃6克,冰片1克。
上為極細末,加凡士林187克,調成軟膏。
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膏枯礬膏,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煅石膏18g,枯礬18g,雄黃6g,冰片1g。 主治:陰囊濕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