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冰散

寒冰散

HAN B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嬰易知錄》卷下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7%
胃經 24%
心經 12%
肝經 12%
脾經 12%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寒冰散中包含石膏,主要因其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熱性病症,如高熱、頭痛、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等。

石膏性寒,味甘、辛,入肺、胃經,能清肺胃之熱,降火解毒。其清熱力量強大,可迅速降低體溫,緩解熱症引發的頭痛、口渴、煩躁等症狀,並可解毒消腫,對於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瘡瘍等疾病亦有良好療效。因此,寒冰散中加入石膏,可有效針對熱性病症,達到清熱解毒、退熱止痛的治療效果。

寒冰散方劑中包含冰片,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針對外感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
  2. 開竅醒神,涼血止血: 冰片氣味芳香,可開竅醒神,並能涼血止血,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鼻塞流涕、頭疼目赤、外傷出血等症狀。

因此,寒冰散方劑中加入冰片,可有效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開竅醒神、涼血止血等功效,達到治療外感熱毒所致的各種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寒冰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證候
本方專治「小兒木舌」,即舌體腫大堅硬、塞滿口腔、轉動困難之症。此症多因心脾積熱上攻,或外感熱毒蘊結於舌,導致氣血壅滯而成。舌為心之苗,脾脈連舌本,熱毒熾盛則舌體腫脹,甚者僵硬如木,妨礙呼吸與吮乳,屬急症範疇。

功效推論
方名「寒冰」喻其清熱瀉火、消腫堅硬之效,如寒冰降火、凝固腫毒。外貼太陽穴,通過經絡传导(太陽穴屬少陽經,循行過側頭部,與舌有一定聯繫),使藥性上達舌部,清解熱毒、軟堅散結。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藥:馬牙消(芒硝精製而成)

  • 性味功效:辛、鹹、苦,大寒。歸胃、大腸經。
  • 作用
    1. 瀉熱軟堅:大寒之性直折心脾積熱,鹹味能軟化堅硬腫舌,破除氣血壅滯。
    2. 滲透消腫:研極細後外用,藥性穿透皮膚,循經上行至舌,局部瀉火解毒。
  • 炮製寓意
    「新竹筒密封埋地49日」可能目的:
    • 去燥烈之性:竹筒性涼,埋地後取其陰寒之氣,緩和芒硝峻烈,避免刺激。
    • 促藥性純化:古代認為長時間封藏可增强藥材「沉降」之力,專攻熱毒。

佐藥:黑豆末

  • 性味功效:甘平,解毒利水,活血消腫。
  • 協同作用
    1. 緩和藥性:制約馬牙消寒烈之性,防傷正氣。
    2. 引經解毒:黑豆入腎,能引火下行,助主藥清解熱毒。

外用施治邏輯

  1. 穴位選擇:太陽穴為「經外奇穴」,善治頭面熱疾。貼此穴可引藥上行,清頭目、利舌絡。
  2. 劑型設計:水調成糊攤於紙上,緩釋藥力,持續刺激穴位,使藥效透過經絡達病所。

全方配伍思維

  • 清熱為主,佐以散結:馬牙消瀉火解毒為君,黑豆佐制為臣,共成清熱消腫之功。
  • 內病外治,經絡傳導:利用外用貼敷避開小兒服藥困難,透過穴位與藥性相合,從表透裏解熱毒。
  • 「寒冰」意象:以藥性之寒,凍結火熱之毒;以消石之鹹,溶解舌體之腫硬,形象呼應治法。

此方反映古代「急症外治」與「以寒制熱」的思維,針對小兒實熱木舌,從瀉火、軟堅、通路三層面設計,簡峻而專一。

傳統服藥法


馬牙消3兩(研,入新竹筒中密封,入地埋49日,取出更研)。
每用1字,同黑豆末少許,以水調如糊,後同藥調勻,攤紙花子上。
貼太陽穴。及半月,其目必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結膜炎眼睛紅痛舌頭腫大幼兒木舌

相同名稱方劑


寒冰散, 出處:《保嬰易知錄》卷下。 組成:生石膏、冰片少許。 主治:小兒木舌。舌尖腫大,塞滿口中,硬,不能轉動。

寒冰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馬牙消3兩(研,入新竹筒中密封,入地埋49日,取出更研)。 主治:目赤多眵,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