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毒散
TI D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提毒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的功效。提毒散用於治療溫毒發熱、熱毒入血、神昏譫妄等症,石膏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地清除體內毒素,降低體溫,緩解熱毒症狀。同時,石膏還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入血引起的出血症狀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因此,石膏在提毒散中起到重要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提毒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特性: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冰片性寒,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開竅醒神,消腫止痛: 冰片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此外,冰片亦能消腫止痛,對於外傷引起的紅腫疼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提毒散中加入冰片,旨在加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和開竅醒神等功效,提升藥效。
主治功效
提毒散主治功效分析
提毒散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特別是因外感邪氣、鬱熱、痰火等因素導致的經絡瘀滯、毒邪下注所引起的病症。
治療原理分析:
1. 外治為主,活血散瘀:
- 古文多處提到「提毒散瘀」,例如《金針秘傳》中「先以提毒散瘀外治之法」、《洄溪醫案按》中「急用外治之法,薰之,蒸之,以提毒散瘀」,以及《吳氏醫方彙編》中「治一切瘡毒才起已潰,其效立見」等,均強調了提毒散以外用為主的治療方式。
- 《吳氏醫方彙編》更詳細描述了使用「豬腰子切薄片」作為載體,將提毒散敷於患處,通過藥物吸收,達到「提毒」的效果,並指出「所貼過之腰子,須要埋入地中,恐雞犬食之死」,說明其藥力之強。
2. 內外兼治,消痰化毒:
- 除了外治,古文也強調了內服藥物的輔助作用。《洄溪醫案按》和《增訂通俗傷寒論》都提到了「又用丸散內消其痰火,並化其毒涎,從大便出,而以辛涼之煎劑,托其未透之邪」,說明在運用提毒散外治的同時,還需配合內服藥物以清除體內的痰火毒邪,並通過大便排出,同時使用辛涼藥物透發未透之邪。
3. 針對病因,辨證施治:
- 古文多次提及「刖足傷寒」的病症,並描述其病因多樣,包括「外感而兼鬱熱」、「邪留經絡,無從而出,下注於足」、「風寒留於經絡,無從發泄」、「濕傷筋絡」等。說明提毒散的運用需根據具體病因進行調整。
- 《增訂通俗傷寒論》更進一步指出:「一為癰腫內潰;一為水氣下注;一為濕傷足筋。皆足致肢節脫落,而病因各異,治法懸殊」,強調了辨證施治的重要性。
4. 綜合藥物組成分析:
- 從提供的藥物組成來看,石膏清熱瀉火,冰片消炎止痛,二者皆為寒涼之品,針對病因中的「鬱熱」、「痰火」。
- 冰片還具有開竅醒腦的作用,對於「氣逆衝心」的症狀可能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 雖然部分古文中提到了更為複雜的藥物組成,如麝香、雄黃、辰砂、蟾酥等,但其主要功效仍是解毒消腫、活血散瘀。
總結:
提毒散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針對瘡瘍腫毒等病症,以外治為主,通過藥物的吸收,將毒邪提出體外;同時配合內服藥物,清除體內的痰火毒邪,並通過大便排出;並根據不同的病因,靈活調整治療方案,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上好杭州鉛粉1兩,銀珠3分,雄黃3分,輕粉3分,乳香(去油)3分,沒藥(去油)3分。
上先將乳沒二味為細面,後同前四味共為一處研極細,收入瓷瓶,聽用。
瘡毒初起,用豬腰子切薄片,以前藥撒腰子上,貼於患處,不1時腰子即腫,將腰子換掉,如前法貼之,腫了再換,直至豬腰不腫,其毒已盡;如腫毒已潰,亦如前法貼之,豬腰雖不腫,而毒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提毒散, 出處:《吳氏醫方匯編》。 組成:上好杭州鉛粉1兩,銀珠3分,雄黃3分,輕粉3分,乳香(去油)3分,沒藥(去油)3分。 主治:一切瘡毒纔起。
提毒散,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石膏(煅)3兩5錢,紅粉1錢5分,章丹4錢,冰片1錢2分。 主治:化腐生肌,解毒止痛。主治:癤子、瘡瘍、腫毒潰爛,破流膿血,久不收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