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膏菊花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津止汗的功效。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亦能清熱解毒、平肝明目。兩藥合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適用於外感風熱、溫病初起、高熱煩渴、神昏譫語等症狀。
二、涼血止血:石膏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治療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症。菊花則能平肝潛陽,清熱涼血,對肝火上炎、血熱妄行所致的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等症也有效。兩藥合用,可加強涼血止血功效。
在中藥方劑「石膏菊花散」中加入天南星,主要是利用天南星化痰止咳、散結的功效。天南星能夠化痰止咳、散結,對於治療痰多咳嗽、結節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痰多或結節導致的症狀。
石膏菊花散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的功效。與方中石膏、菊花等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能有效緩解熱病高熱、神昏譫語、痙攣抽搐等症狀。
- 疏散風熱: 白僵蠶善於疏散風熱,而石膏菊花散所治療的病症多與風熱邪毒有關。白僵蠶加入方中,可以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同時又兼具疏散風熱之功,使藥效更佳。
石膏菊花散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作用。
石膏菊花散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症,而菊花可輔助石膏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的頭昏腦脹、眼目不清等症狀,提升藥效。
石膏菊花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石膏性寒,菊花微寒,二者皆清熱解毒,但寒涼之性較烈。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傷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利於服用。
二、增強療效: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其藥力更能發揮,並具有益氣補脾的作用,能改善由石膏菊花散引起的脾胃虛弱等症狀,使療效更為顯著。
主治功效
石膏菊花散主治功效分析
石膏菊花散,源自古代醫籍,其組方精簡,僅由石膏、天南星、白僵蠶、菊花及甘草五味藥材組成。此方雖名為「散」,實則體現了中醫「散邪」的治療原則,針對「腦風頭痛」這一病症,有其獨特的治療思路和功效。
主治功效:
根據古籍記載,石膏菊花散主要針對「腦風頭痛難忍,時癒時發」的病症。所謂「腦風」,中醫認為乃風邪侵襲頭部,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或為肝陽上亢、內風擾動所致。此方所治之頭痛,其特點為反覆發作,且疼痛劇烈,令人難以忍受。
治療原理分析:
石膏菊花散的治療原理可從各味藥材的功效及其相互作用來分析:
- 清熱降火,平肝熄風:
- 石膏:為本方主藥,其性寒涼,具清熱解毒、潤燥生津、降火止渴之功。石膏可清瀉頭部之熱,平息肝陽上亢所致之內風,為止痛之要藥。
- 菊花:性味辛、甘、苦,微寒,善疏散風熱,清頭目,且能明目降壓。能輔助石膏清解頭部風熱,緩解頭痛。
- 化痰祛風,止痛解痙:
- 天南星:性溫燥,能化痰止咳,祛風除濕,且能解毒散結。頭痛之病,常有痰濁阻滯,天南星可助推氣血運行,化解痰濁,散風邪。
- 白僵蠶:性平味辛,歸肝、肺經,具散風止痛、消癥解毒、平肝明目之效。其能疏散風邪,緩解因風邪阻絡所致之頭痛。
- 調和諸藥,緩解疼痛:
- 甘草: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具調和諸藥、清熱解毒、潤肺止咳之功。甘草可調和諸藥藥性,緩解藥物刺激,且有緩急止痛之效,可輔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
綜合分析:
石膏菊花散之配伍,以石膏為主,重在清熱降火、平肝熄風,輔以菊花疏散風熱、明目降壓;天南星與白僵蠶相合,祛風化痰、解痙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刺激。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降火、平肝熄風、化痰祛風、止痛解痙之效,從而達到治療「腦風頭痛」的目的。此方雖藥味不多,但配伍精當,針對「腦風頭痛」的病機,切中要害,故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石膏(研,飛過)1兩,天南星(炮)1兩半,白僵蠶1兩(炒),甘菊花1兩,甘草(炙,銼)3分。
上為散。
每服2錢匕,食後臘茶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出現頭暈、心悸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膏菊花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石膏(研,飛過)1兩,天南星(炮)1兩半,白僵蠶1兩(炒),甘菊花1兩,甘草(炙,銼)3分。 主治:腦風頭痛難忍,時癒時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