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蠶豆

甘蠶豆

GAN CAN DOU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8.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肺經 28%
肝經 14%
脾經 14%
心經 14%
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在甘蠶豆方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加入原因主要有二: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峻猛的作用。甘蠶豆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燥、苦等性質的藥材,甘草可以減輕這些藥材對人體的刺激,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副作用。
  2. 增強藥效:甘草可以提高其他藥材的療效。甘草本身具有益氣補脾、解毒生津的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互相增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甘蠶豆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息風止痙之效。其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上擾而引起的神志不清、抽搐痙攣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白僵蠶亦能疏散風熱,止咳化痰,對於因風熱犯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甘蠶豆方劑中加入白僵蠶,旨在利用其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疏散風熱、止咳化痰等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蠶豆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陰發背」,即背部陰疽、瘡瘍屬陰證者。陰發背多因氣血虛弱、寒濕凝滯或毒邪內陷所致,表現為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或暗沉、疼痛隱隱、病程遷延難愈,甚或潰後膿液清稀。此方以甘草調和藥性、益氣解毒,搭配蠶豆補中益氣、利濕消腫,共奏扶正祛邪、托毒外出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甘草(3錢)

    • 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傳統功效
      • 益氣補中:能補脾氣,助氣血生化,適合氣血虛弱之陰疽。
      • 清熱解毒:雖性平,但生用偏涼,可緩解瘡毒之熱象。
      • 調和藥性:緩和蠶豆之利濕作用,防其傷正。
  2. 大蠶豆(30粒)

    •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胃經。
    • 傳統功效
      • 補中益氣:蠶豆為穀豆類,能健脾益氣,助甘草扶正。
      • 利濕消腫:其性下行,可滲濕利水,化解瘡瘍濕滯之病機。
      • 託毒外透:豆類具「發散」之性,或能助瘡毒從內透達。
  3. 配伍思路

    • 攻補兼施:甘草補氣解毒為「補」,蠶豆利濕透邪為「攻」,二者相配,適合陰疽正虛邪戀之證。
    • 藥食同源:蠶豆為食材,毒性低,配伍甘草後更顯平和,適用於慢性虛性瘡瘍。
  4. 治療原理推論

    • 陰發背多屬本虛標實,此方透過益氣(甘草)與利濕(蠶豆)雙向調節,既補益氣血以扶正,又利濕解毒以祛邪。
    • 蠶豆煮熟去皮食用,或取其甘淡滲濕之性,助局部濕毒從內消解;甘草煎湯內服,則發揮全身調和之效。

三、總結

此方簡約,然符合中醫「以平為期」的治療原則,透過藥食並用,緩解陰疽虛實夾雜之病機。其重點在於調補中焦、滲濕託毒,為古代民間或簡便療法之一,適合病情輕緩或輔助調理之用。

傳統服藥法


甘草3錢,大蠶豆30粒。
水2碗,煮1碗,取蠶豆去皮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甘蠶豆, 出處:《仙拈集》卷四引《要覽》。 組成:甘草3錢,大蠶豆30粒。 主治:陰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