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味淡齋方
SHI WEI DAN ZHAI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科心得集,方匯》卷下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十味淡齋方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因燥熱傷肺、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川貝母能有效緩解。
- 清熱解毒: 川貝母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肺、肺熱咳嗽等症。在十味淡齋方中,川貝母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
因此,十味淡齋方中加入川貝母,旨在發揮其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治療因肺熱、痰熱所致的咳嗽等症狀。
十味淡齋方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該方主要針對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白芷能有效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緩解鼻塞、流涕症狀。
二、 燥溼止癢,解毒消腫: 白芷還具有燥溼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該方中也含有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與白芷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清除風寒邪氣,並緩解皮膚瘙癢、腫脹等症狀。
十味淡齋方中加入防風,主要有兩大原因:
-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 防風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之效。方中多用於治療風寒咳嗽,以其辛溫發散之力,驅散外邪,宣肺止咳。
- 調節氣血,促進血液循環: 防風能調節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因風寒侵襲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提高藥效。
因此,防風在十味淡齋方中起到疏散風寒、止咳化痰、調節氣血等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十味淡齋方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原因如下:
- 止嘔止瀉: 海螵蛸性收斂,能固澀腸胃,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 止血生肌: 海螵蛸具有收斂止血、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對於消化道出血、潰瘍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十味淡齋方以滋陰潤燥為主,加入海螵蛸能夠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十味淡齋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養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十味淡齋方主治氣虛血弱、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提高氣血運行,從根本上改善氣虛血弱的體質。
- 活血化瘀: 當歸除了補血,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減輕血瘀引起的疼痛和腫脹。十味淡齋方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如川芎、紅花等,當歸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材,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十味淡齋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川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清除瘀血,緩解疼痛。
- 疏風通竅: 川芎還具有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方中加入川芎,可以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進而達到治療頭風、頭痛、鼻塞等症狀的效果。
總之,十味淡齋方中加入川芎,不僅可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還可以疏風通竅,起到多方面的治療作用。
十味淡齋方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之功效。金銀花性寒,味甘,歸肺、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外感熱病,常伴有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金銀花能清熱解毒,散熱消炎,緩解熱病初期的症狀,並能有效抑制病邪的蔓延,促進患者恢復。此外,金銀花還有疏散風熱,利咽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熱病的目的。
十味淡齋方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效。十味淡齋方以清熱利濕為主要功效,天花粉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效果。
二、 緩解脾胃虛寒: 十味淡齋方雖以清熱利濕為主,但亦需顧及脾胃之虛寒。天花粉性寒,但味甘,可補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寒之症,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十味淡齋方中包含半夏,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可治療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
- 降逆止嘔: 半夏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胃氣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十味淡齋方以半夏配伍其他藥物,如茯苓、白朮等,共同發揮燥濕化痰、健脾益氣的功效,用於治療痰濕阻肺、脾胃虛弱等疾病。
十味淡齋方中包含天南星,乃因其具有燥濕化痰、開竅醒神之功效。
方中以半夏為主藥,善於燥濕化痰,但單用半夏易傷津,故以天南星配伍,其性燥烈,能助半夏燥濕化痰,並能開竅醒神,以助半夏祛痰止咳,使痰液易於排出,且能醒脾開胃,改善食慾不振。
天南星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化痰之效,更能提高療效,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主治功效
十味淡齋方主治功效分析
組方概述
十味淡齋方由川貝母、白芷、防風、海螵蛸、當歸、川芎、金銀花、天花粉、半夏、天南星等十味藥材組成,其藥性配伍獨特,針對特定病症展現出卓越的療效。此方不僅著重於緩解症狀,更旨在深入病機,徹底清除病根,避免復發。
主治病症
根據古籍記載,十味淡齋方主要用於治療因下疳廣瘡,以及誤服輕粉、升藥等有毒藥物而導致的嚴重病症,包括:
- 爛喉塌鼻: 指咽喉潰爛、鼻骨塌陷等嚴重的局部損傷。
- 遍體節骱酸楚: 指全身關節痠痛,通常是體內毒邪深重的表現。
- 瘡瘍腐爛: 指體表瘡瘍潰爛,久不收口,甚至蔓延擴大,且經其他藥物治療無效者。
治療原理
十味淡齋方的治療原理可從其藥物組成及功效分析: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金銀花、天花粉: 兩者皆具清熱解毒之功,能清除體內熱毒,消散瘡瘍腫痛。天花粉更兼具生津潤燥之效,可緩解熱毒傷陰之症。
- 天南星: 具有祛風除濕、散結消腫的功效,可針對病邪深入、積聚而成的結節、腫塊發揮作用。
祛風散寒,化痰止咳:
- 白芷、防風: 兩者皆為辛溫解表藥,能祛風散寒,解表散邪,針對外感風寒引發的病症有所幫助。
- 川貝母、半夏: 川貝母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半夏則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兩藥合用可針對痰濕阻滯、咳嗽痰多等症狀。
活血行氣,止痛調經:
- 當歸、川芎: 兩者皆為活血行氣之藥,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瘀滯,緩解疼痛,並兼有調經止痛之效。
收斂止血,制酸止痛:
- 海螵蛸: 具有收斂止血、制酸止痛之效,能針對瘡瘍潰爛、滲血不止,以及胃酸過多等症狀發揮作用。
綜合分析
十味淡齋方的配伍精妙之處在於,它並非單純地針對局部症狀進行治療,而是從整體出發,考慮到病邪的性質(熱毒、風寒、痰濕等),以及病邪深入臟腑的可能,從而採用清熱解毒、祛風散寒、化痰止咳、活血行氣等多種手段,協同作用,既能清除體表邪毒,又能化解內蘊積滯,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此方不僅能治療因楊梅瘡、輕粉、升藥等毒邪侵襲而引發的爛喉塌鼻、節骱酸楚、瘡瘍腐爛等嚴重病症,更能深入清除餘毒,防止疾病復發,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理念。
總結
十味淡齋方是針對特定病症設計的複方製劑,其主治功效在於清熱解毒、祛風散寒、化痰止咳、活血行氣、收斂止血等多方面,適用於因毒邪入侵導致的爛喉塌鼻、節骱酸楚、瘡瘍腐爛等難治之症。其治療原理在於綜合考慮病邪性質和病程變化,通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標本兼治,避免復發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川貝母(去心,生研)1兩,白芷(焙)1兩,防風(焙)1兩,海螵蛸(浸淡,漂淨,去甲)1兩,當歸(炒)1兩,川芎(炒)1兩,金銀花(曬)1兩,花粉(曬)1兩,半夏(薑汁制,炒)1兩,南星(薑汁制,炒)1兩5錢。
各藥要囫圇,在瓦盆內炒,用木槌於石臼內打成末,篩淨,稱准分量,分作21服。
每服5錢,每日用鮮土茯苓1斤,不見鐵器,於石臼內搗碎,放於瓦罐中,用河水12飯碗,煎6碗,去滓,下藥末5錢,再煎至3碗;朝、午、晚各服1碗。服此63日收功。
服藥忌一切鹽味,煎藥忌一切金、銀、銅、鐵、錫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味淡齋方, 出處:《瘍科心得集,方匯》卷下。 組成:川貝母(去心,生研)1兩,白芷(焙)1兩,防風(焙)1兩,海螵蛸(浸淡,漂淨,去甲)1兩,當歸(炒)1兩,川芎(炒)1兩,金銀花(曬)1兩,花粉(曬)1兩,半夏(薑汁制,炒)1兩,南星(薑汁制,炒)1兩5錢。 主治:下疳廣瘡,誤服輕粉、升藥致爛喉塌鼻,遍體節骱酸楚,或腐爛不堪,他藥不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