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防己桂枝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防己桂枝湯主治表寒兼濕,症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肢體沉重等,桂枝在此可溫陽散寒,驅散表邪,緩解寒濕證。
- 調和營衛: 桂枝可調和營衛,使氣血流通,促進汗出。防己桂枝湯中防己能祛風濕,桂枝則溫陽散寒,兩者相合,能有效解除表寒兼濕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達到溫經散寒、祛風濕、利水消腫的目的。
防己桂枝湯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祛風濕:萆薢性味甘淡微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祛風濕的功效。方中桂枝溫通經絡,與萆薢相配,既能溫經通絡,又能利水消腫,對於寒濕痹痛、水腫等症狀有協同作用。
- 疏通經絡,活血止痛:萆薢還具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功效,可以配合防己、桂枝等藥物,共同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防己桂枝湯中加入獨活,是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濕止痛: 獨活味辛性溫,能祛風濕、止痛,與桂枝、防己等藥物相配合,可加強祛風濕止痛之效,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證,如肢體酸楚、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 疏通經絡: 獨活能通經絡,與防己、桂枝等藥物共同作用,可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進而達到治療風寒濕痹證的目的。
獨活的加入,不僅增強了防己桂枝湯的祛風濕止痛功效,也提升了疏通經絡的作用,使其更加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證。
在中藥方劑「防己桂枝湯」中加入秦艽,主要是利用秦艽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秦艽能夠祛風除濕、止痛,對於治療風濕痹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風濕導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酸痛等症狀。
防己桂枝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引經藥: 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可引導桂枝、防己等藥物之藥力下行,直達經絡、筋骨,以達祛風濕、通經絡之效。
- 助攻藥: 防己桂枝湯以祛風濕、利水消腫為主,川牛膝具有活血通絡、利水消腫之效,與主藥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使療效更為顯著。
總之,川牛膝的加入,使防己桂枝湯的藥效更加全面,更能有效治療風濕痹痛、水腫等症。
防己桂枝湯中加入防己,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濕、利水消腫: 防己性寒,具有祛風濕、利水消腫之效。方劑中加入防己,可針對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水濕停滯所致的肢體沉重、關節疼痛、浮腫等症狀,起到疏通經絡、利水消腫的作用。
- 配合桂枝,溫陽化氣: 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之效。與防己寒性相配,寒溫並用,可使藥力更為協調,既能祛除寒濕,又能溫陽化氣,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風寒濕邪、水濕停滯的最佳效果。
防己桂枝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解熱止痛: 赤芍性苦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之效。防己桂枝湯以桂枝為君,辛溫解表,但若患者兼有瘀血阻滯、熱毒內蘊,則可加用赤芍,以助桂枝解表散寒,並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改善患者疼痛症狀。
-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 赤芍與防己、桂枝等藥材相配,可協同作用,增強療效。赤芍的寒涼之性,可緩解桂枝的溫燥之性,避免燥熱傷陰,並使藥效更溫和,更適合於體質偏熱或兼有瘀血的患者。
防己桂枝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濕利水: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並能利水滲濕。防己桂枝湯主治風寒濕痺,以桂枝溫經散寒,防己祛風止痛,而蒼朮則加入以助其祛除濕邪,促進水液代謝,緩解肢體沉重、關節疼痛等症狀。
- 健脾和胃:蒼朮能健脾燥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防己桂枝湯中加入蒼朮,可避免寒濕之邪困脾,保持脾胃運化正常,避免因脾虛導致水濕停滯,加重病情。
防己桂枝湯中加入桑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濕邪:桑枝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祛風濕的作用。與方中防己、桂枝等藥物相合,共同發揮疏散風寒濕邪,止痛解痙的效果。
2. 促進血液循環:桑枝還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配合桂枝的溫經散寒作用,更能有效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止痛的目的。
主治功效
防己桂枝湯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防己桂枝湯,源於古代醫家之經驗,其組成藥味雖在不同醫書中略有出入,但核心藥物如防己、桂枝等不變。綜合各家所述,此方主要針對以下病症發揮作用:
1. 寒濕阻絡之鶴膝風初起:
《馬培之醫案》明確指出,防己桂枝湯適用於「初起腫痛,按之不熱」的鶴膝風,即膝關節腫痛,觸摸時無發熱感,此屬寒濕痹阻經絡所致。此時若誤用辛溫發散之藥,反會助長熱勢,耗傷陰液,使病情加重。故此,當以通絡利濕為治。
2. 膈間支飲:
《世醫得效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活人事證方後集》等醫書皆提及,防己桂枝湯可治療膈間支飲,其症狀表現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此類支飲患者,往往病程較長(數十日),且經吐下等攻邪方法治療後效果不佳,提示其病邪深入,非單純的表證。
治療原理分析:
防己桂枝湯之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其對寒濕痹阻、水飲停聚之病機的針對性:
- 溫陽散寒,通絡止痛: 桂枝溫通經脈,助陽散寒,可驅散經絡中之寒邪,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之效。獨活亦有散寒止痛,舒筋活絡之功,可加強桂枝之效。
- 利水滲濕,化飲消腫: 防己為方中主藥,其性味苦寒,可利水消腫,祛風止痛,對因水濕停聚所致的腫脹有良好的療效。萱參、桑枝亦有利水通絡之功,可協助防己排出體內水濕。蒼朮燥濕健脾,可從根本上防止濕邪再生。
- 活血化瘀,止痛消癥: 赤芍可涼血散瘀,有助於改善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及腫脹。川牛膝可活血通經,引導藥力下行,有利於水濕的排出,亦可加強通絡止痛之效。
- 清熱利濕,舒筋止痛: 秦艽可清熱利濕,舒筋止痛,在寒濕證的基礎上兼有鬱熱時,可發揮一定的清熱作用。
綜合來看:
防己桂枝湯的配伍,巧妙地將溫陽散寒、利水滲濕、活血化瘀等功效結合,既可針對寒濕痹阻的鶴膝風初起,又可治療膈間支飲,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其治療的核心在於疏通經絡,祛除體內之寒濕水飲,使氣血運行暢達,則腫痛自消。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提到,方中加入人參、石膏,說明在治療過程中,亦需考慮患者的氣陰狀況。若患者虛弱,可酌情加入補益之品;若內有鬱熱,則可適當使用清熱之藥。此處可見,古人運用本方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變化,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防己桂枝湯為治療寒濕痹阻、水飲停聚之有效方劑,其組方思路嚴謹,配伍精當,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防己桂枝湯, 出處:《馬培之醫案》。 組成:桂枝、川萆薢、獨活、秦艽、川牛膝、白茄根、木防己、赤芍、蒼朮、炙沒藥、全當歸、炒桑枝。 主治:寒濕鶴膝初起,腫痛按之不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