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夏枯草湯以夏枯草為君藥,乃因其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清肝瀉火、散結消腫之效。夏枯草為本方之主藥,其清肝瀉火之性可針對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狀,而散結消腫之效則可治療甲狀腺腫大、乳房腫塊等疾病。因此,夏枯草湯以夏枯草為君藥,取其清肝瀉火、散結消腫之效,用以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甲狀腺腫大、乳房腫塊等病症。
夏枯草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夏枯草以清肝熱、散結消腫著稱,但單用其力不足,玄參則能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並兼具涼血消腫作用,使藥效更全面。
- 滋陰降火,緩解燥熱:夏枯草雖能清熱,但性偏燥,易傷陰,而玄參性寒,具有滋陰降火的作用,能緩解夏枯草的燥熱之性,防止藥物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使藥效更溫和。
故玄參的加入,既能增強清熱解毒功效,又能緩解藥性燥熱,使夏枯草湯的療效更顯著,更安全。
夏枯草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夏枯草亦屬寒涼藥,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效,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齒齦出血等。
- 解毒散結: 黃芩具有解毒散結的作用,可與夏枯草共同治療瘰癧、癭瘤等疾病,起到消散腫塊、化瘀解毒的效果。
總而言之,黃芩的加入不僅能增強夏枯草湯的清熱瀉火功效,同時還能發揮其解毒散結的作用,使其在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及瘰癧、癭瘤等疾病中更具療效。
夏枯草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是考慮其潤肺止咳、清熱化痰的功效。
夏枯草性寒,善於清熱散結,但其偏於燥性,容易傷肺陰。川貝母性涼,入肺經,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可以緩解夏枯草的燥性,避免傷肺。
此外,川貝母還有利咽開音的作用,可以輔助夏枯草治療咽喉腫痛,改善聲音嘶啞等症狀。
夏枯草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夏枯草善清肝火,散結消腫,但其偏於清泄肝熱,對於熱毒壅盛者效果有限。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效,能協同夏枯草清熱解毒,增強藥效,並能更好地消散熱毒蘊結之腫塊。
-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金銀花能引領夏枯草藥力直達病所,發揮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作用。同時,金銀花的清熱解毒作用能防止夏枯草太過寒涼,避免損傷脾胃。兩者協同作用,可使療效更加顯著。
夏枯草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夏枯草善於清肝火、散結消腫,而連翹則以清熱解毒、散結消腫著稱。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治療熱毒壅盛、瘰癧結核等病症,更顯效力。
- 疏散風熱,宣肺利咽:夏枯草能疏散風熱,而連翹則能宣肺利咽,兩者搭配,可有效改善因風熱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使清熱解毒之效更顯著。
夏枯草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消腫散結: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脾、胃、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散結的功效。夏枯草則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善於清肝瀉火、散結消腫。兩者合用,可加強清熱利濕、消腫散結之力,更有效地治療肝膽濕熱、目赤腫痛、瘰癧結核等症。
- 緩解藥性:夏枯草性寒,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天花粉性寒,但味甘,具有一定的健脾作用,可緩解夏枯草的寒性,減輕其對脾胃的損傷,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提高藥效。
夏枯草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夏枯草性寒,善於清肝熱、散結消腫。薄荷則性涼,味辛,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兩者合用,相輔相成,加強清熱解毒之效,更能有效治療肝火旺盛、目赤腫痛、頭脹痛等症狀。
- 增進藥效,協調藥性: 薄荷辛涼,能促進藥液流通,使夏枯草的藥力更好地發揮。同時,薄荷的辛香氣味能起到芳香開竅的作用,有助於消除頭目昏脹、神志不清等症狀。
總而言之,薄荷的加入,既增強了夏枯草湯的清熱解毒功效,又協調了藥性,使藥效更加顯著。
夏枯草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 疏散風熱,宣肺利咽: 夏枯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桔梗性平,味辛,能宣肺利咽,開宣肺氣,引藥下行。二者配伍,可增強清熱解毒、宣肺利咽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 引藥入肺,利咽消腫: 桔梗入肺經,能引藥入肺,並能使藥物下行至咽喉部位,消散咽喉腫痛,改善聲音嘶啞,促進炎症消退。
夏枯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夏枯草性寒,味苦,擅長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甘草性甘,味平,能緩和夏枯草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傷及脾胃。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甘緩藥性、益氣健脾等功效。與夏枯草配伍,一方面可以減輕夏枯草的苦寒之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其清熱消腫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利於治療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夏枯草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夏枯草湯主治「瘰疬」,即頸部淋巴結結核或慢性淋巴結炎,屬中醫「痰火鬱結」之證。此病多因情志鬱怒、肝氣不舒,或陰虛火旺、痰熱互結所致,常見結塊腫硬、疼痛或潰膿。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肝瀉火、化痰散結」為主,兼顧「疏風解毒、養陰涼血」,其配伍邏輯如下:
君藥:夏枯草
- 性寒味苦辛,專入肝膽二經,為清肝火、散鬱結之要藥,直接針對瘰疬痰核之病根。
臣藥:玄參、黃芩
- 玄參:滋陰降火、解毒散結,助夏枯草清熱兼防陰傷。
- 黃芩:清上焦肺熱,瀉火解毒,肺與肝氣機相通,肺熱清則肝火得緩。
佐藥:土貝母、金銀花、連翹、天花粉
- 土貝母:化痰散結,專治瘰疬痰核。
- 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透邪外達,防熱毒壅滯。
- 天花粉:清熱生津,潤燥化痰,助散結而不傷陰。
使藥:薄荷、桔梗、甘草節
- 薄荷:疏風透熱,輕揚上行,引藥至頭頸部病灶。
- 桔梗:宣肺利咽,載藥上行,並化痰排膿。
- 甘草節: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專消腫毒。
加減法之靈活運用
- 鬱怒加重:加香附、柴胡疏肝解鬱,鈎藤平肝息風,遠志解鬱化痰,針對情志致病之機。
- 血虛:加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符合「肝鬱血虛」之變證。
- 血熱:加生地、牡丹皮涼血散瘀,防熱毒入血。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從「肝」論治,以清肝瀉火為主軸,結合化痰、解毒、養陰三法:
- 清肝散結:夏枯草直折肝火,解散鬱結。
- 化痰通絡:土貝母、天花粉瓦解痰核,切斷病理產物。
- 透熱解毒:金銀花、連翹防止熱毒壅滯,促進邪氣外透。
- 調氣護陰:薄荷、桔梗調暢氣機,玄參兼顧陰液,標本兼顧。
全方結構嚴謹,針對「痰、火、鬱、毒」四大病機,體現中醫「異病同治」與「隨證加減」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夏枯草3錢,玄參1錢,黃芩1錢,土貝母1錢,金銀花1錢,連翹1錢,天花粉1錢,薄荷1錢,桔梗1錢,甘草節3分。
鬱怒,加香附、柴胡、鈎藤、遠志;血虛加當歸、白芍;血熱,加生地、牡丹皮。
燈心一握,水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夏枯草湯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夏枯草湯,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夏枯草3錢,大黃3分,甘草2分。 主治:瘰癧馬刀,不問已潰未潰。
夏枯草湯,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四引《經驗良方》。 組成:夏枯草6兩。 主治:化瘀止痛,解熱散結。主治:瘰癧馬刀、不問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癰疽發背,無名腫毒。
夏枯草湯, 出處:《古今醫徹》卷三。 組成:夏枯草3錢,玄參1錢,黃芩1錢,土貝母1錢,金銀花1錢,連翹1錢,天花粉1錢,薄荷1錢,桔梗1錢,甘草節3分。 主治:瘰癧。
夏枯草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夏枯草、防風、荊芥、蒼朮、甘菊、川芎、蔓荊子、白芷。 主治:疹正潮時,冷風入眼或扇風入眼,或冷水洗眼,致餘毒留於銳眥,蘊結不散,迎風流淚,遇夏暫癒,逢冬益甚,久之則四季常流,遂成終身風淚久病者。
夏枯草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夏枯草2錢,當歸3錢,白朮1錢,茯苓1錢,桔梗1錢,陳皮1錢,生地1錢,柴胡1錢,甘草1錢,貝母1錢,香附1錢,白芍1錢,白芷3分,紅花3分。 主治:瘰癧馬刀,不問已潰未潰,或已潰日久成漏,形體消瘦,飲食不甘,寒熱如瘧,漸成癆瘵。
夏枯草湯, 出處:《廣筆記》卷三。 組成:金銀花5錢,夏枯草2兩,柴胡7分,貝母2錢,土茯苓(白色者)2兩,鼠粘子1錢(微炒),鱉虱、胡麻仁2錢(微炒),酸棗仁2錢,栝樓仁2錢(略炒),陳皮1錢,皂角子1錢,白芍藥(酒炒)1錢,當歸身2錢,粉甘草1錢,荊芥穗1錢,連翹1錢5分,何首烏5錢,漏蘆2錢。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