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蛔散

安蛔散

AN HU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7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4%
肺經 14%
肝經 14%
腎經 8%
膀胱經 5%
心經 4%
膽經 2%
心包經 2%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安蛔散中包含烏梅,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瀉,驅除蛔蟲:烏梅味酸澀,性平,入肝、脾、肺經,具有收斂止瀉、驅蟲之效。蛔蟲多喜食甜食,烏梅酸味可抑制其食慾,使其失去寄居腸道的能力。
  2. 輔助其他藥材發揮作用:安蛔散中常配伍其他驅蟲藥材,如檳榔、使君子等,烏梅可輔助這些藥材發揮驅蟲功效,起到增效作用。

烏梅在安蛔散中,不僅能直接驅除蛔蟲,還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驅蟲的目的。

安蛔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安蛔散用於治療小兒蛔蟲病,黃連可清熱除濕,殺滅蛔蟲,並緩解因蟲體刺激引起的腹痛、嘔吐等症狀。
  2. 配伍增效: 黃連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驅除蛔蟲。例如,與苦楝皮、使君子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殺蟲功效,並減輕藥物毒性。

安蛔散中使用花椒,主要是基於其驅蟲之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溫暖脾胃,驅除腸道寄生蟲,特別是蛔蟲。

此外,花椒還有溫經散寒之效,能緩解因蛔蟲寄生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因此,在安蛔散中加入花椒,可增強驅蟲效果,並輔助緩解因蟲症引起的各種不適。

安蛔散中加入藿香,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驅除蛔蟲: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暑闢穢之功,其特殊的氣味能驅散蟲體,並能抑制其生長繁殖,輔助驅除蛔蟲。
  2. 理氣止痛: 蛔蟲寄生於腸道,可引起腹痛、腹脹等症狀。藿香理氣止痛,能緩解蛔蟲引起的腸胃不適,幫助恢復腸道功能。

因此,安蛔散中加入藿香,既能驅除蛔蟲,又能緩解其引起的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安蛔散中包含檳榔,主要基於其驅蟲功效。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驅蟲、消積、降逆、止嘔等作用。

其驅蟲作用主要針對蛔蟲、絛蟲等寄生蟲,能使蟲體麻痺、失去活力,並促進其排出體外。同時,檳榔亦能幫助消化,減少積食,有助於改善因蟲積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因此,安蛔散中加入檳榔,可有效驅除蛔蟲,改善患者症狀。

安蛔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殺蟲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殺蟲、止癢止痛的功效。安蛔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蛔蟲病,白礬可以有效殺滅腸道內的蛔蟲,並緩解其引起的腹痛、腹脹、肛門瘙癢等症狀。
  2. 收斂止瀉: 白礬還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以幫助止住因蛔蟲寄生引起的腹瀉,緩解腸道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安蛔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吐蛔熱證,色赤成團而活」,意指患者因腸胃濕熱熾盛,導致寄生之蛔蟲躁動不安,上竄嘔吐而出。所吐之蛔蟲色赤(反映熱邪灼擾)、成團而活(蟲體未死,顯示病屬急性熱證,蟲不得安)。此證多見於濕熱內蘊、蛔蟲被熱勢所迫,異動上逆之症,屬中醫「蟲證」中偏熱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析
全方以「清熱制蟲、酸辛安蛔」為核心,配伍層次分明:

  1. 烏梅肉(君藥):酸澀收伏,蛔蟲「得酸則靜」,為安蛔要藥。其酸性可抑制蛔蟲躁動,兼緩蟲體上逆之勢。
  2. 黃連、胡粉、白礬(臣藥)
    • 黃連苦寒,清瀉腸胃濕熱,針對熱毒內擾蛔蟲之病機。
    • 胡粉(鉛粉)、白礬有毒,直接殺蟲,古方常用以「蟲得苦則下」。此二藥用量極輕(半錢),意在制蟲而不傷正。
  3. 蜀椒、藿香、檳榔(佐使藥)
    • 蜀椒辛熱,與烏梅配伍,取「蛔得辛則伏」之理,辛開苦降,調暢氣機以驅蟲。
    • 藿香芳香化濕,辟穢和中,助黃連化解濕熱穢濁之氣。
    • 檳榔行氣破滯,攻下驅蟲,導滯通便使死蛔從下而泄。

治療原理總論
本方融合「酸苦辛」三味,暗合《傷論》烏梅丸制方之意,但簡化為散劑,專攻熱證吐蛔。其機理可歸納為:

  1. 酸靜:烏梅酸收制蛔,緩解蟲體上擾。
  2. 苦降:黃連、胡粉、白礬清熱殺蟲,使蟲體下行。
  3. 辛伏:蜀椒、藿香辛散開鬱,調節腸胃氣機,協同驅蟲。
  4. 下導:檳榔破氣通便,奠定蟲體外排之路。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除主治吐蛔外,對濕熱型脘腹絞痛(蟲擾氣滯)、口苦舌紅(熱象)或便中帶蟲(濕熱下迫)者,亦有潛在調治作用。然須辨證確屬濕熱蟲積,方為合宜。

傳統服藥法


烏梅肉3錢,黃連1分,蜀椒1分,藿香1分,檳榔1分,胡粉半錢,白礬半錢。
上為散。
每服3-4錢,水煎如糊,空腹服。
本方改為丸劑,名"安蛔丸"(見 《中國醫學大辭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安蛔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烏梅肉3錢,黃連1分,蜀椒1分,藿香1分,檳榔1分,胡粉半錢,白礬半錢。 主治:吐蛔熱證,色赤成團而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