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梅煎

TAO MEI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熱 (1.4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肺經 15%
肝經 15%
大腸經 12%
腎經 12%
胃經 12%
膀胱經 6%
三焦經 3%
心經 3%
心包經 3%
脾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0

方劑組成解釋

桃梅煎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收斂,入肺經,能收斂肺氣,止咳止喘。對於肺氣不固、咳嗽痰多者,烏梅可起到收斂肺氣,減少痰液分泌,緩解咳嗽的作用。
  2. 生津止渴:烏梅性酸,入胃經,能生津止渴。對於津液不足、口渴咽乾者,烏梅可起到滋養津液,緩解口渴的作用。

綜上所述,烏梅在桃梅煎中,既能斂肺止咳,又能生津止渴,起到多重功效。

桃梅煎方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桃梅煎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病症。白礬能有效清熱燥濕,止癢止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功效。
  2. 收斂固澀:白礬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幫助收斂皮膚,減少滲出液,抑制炎症。對於一些伴有滲出液較多的皮膚病,白礬的收斂作用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減輕病症,促進癒合。

總而言之,白礬在桃梅煎中,發揮著燥濕止癢、收斂固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皮膚病症的目的。

桃梅煎方劑中加入胡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胡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助陽化氣之功效。桃梅煎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胡椒的加入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消化吸收,緩解寒凝氣滯之症狀。
  2. 引藥入脾胃:胡椒味辛,氣味濃烈,可引藥入脾胃,增強藥效。桃梅煎中其他藥物多偏寒涼,胡椒的加入可使藥性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並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桃梅煎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邪客於中焦,引起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花椒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祛風止痛:花椒亦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痛功效,能有效緩解風寒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在桃梅煎中,花椒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祛風止痛的效果,緩解病患的疼痛和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桃梅煎主治功效分析

古方來源

《古今醫鑒》| 龔信纂輯

方劑組成

  • 桃枝(連葉七枚,長四寸,搗爛)
  • 烏梅(七個,打碎)
  • 白礬(研,一錢)
  • 胡椒(研末,一錢)
  • 川椒(研末,一錢)
  • 香油(二兩,煎至一兩)

主治

痜頭瘡(禿頭瘡)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劑主要針對痜頭瘡,即現代醫學所稱的頭癬或禿瘡,可能由真菌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

  • 桃枝、烏梅: 這兩種成分可能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烏梅傳統上被認為具有收斂、生津的作用,可能有助於改善頭皮的局部環境。
  • 白礬: 白礬具有較強的收斂和抗菌作用,可抑制真菌生長,並減輕局部炎症反應。
  • 胡椒、川椒: 這兩種成分具有溫熱的特性,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頭皮的營養狀態。同時,它們也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可以抑制真菌或其他病原體的生長。
  • 香油: 作為基質,香油可以滋潤頭皮,並使藥物成分更好地附著和滲透到患處。

綜合來看,桃梅煎通過多種成分的協同作用,達到抗菌、抗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態的目的,從而治療痜頭瘡。

傳統服藥法


桃枝連葉7枚(長四寸,搗爛),烏梅7個(打碎),白礬(研)1錢,胡椒(研末)1錢,川椒(研末)1錢。
上用香油2兩,煎至1兩,每早擦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禿頭瘡。但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腹脹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桃梅煎,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引陳白野方。 組成:桃枝連葉7枚(長4寸,搗爛),烏梅7個(打碎),白礬(研)1錢,胡椒(研末)1錢,川椒(研末)1錢。 主治:禿頭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