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硫散

BING LI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熱 (1.7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大腸經 13%
腎經 13%
肺經 10%
膀胱經 10%
胃經 5%
心經 5%
心包經 5%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冰硫散中含有硫磺,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殺菌止癢: 硫磺具有殺菌消炎的功效,能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並能有效止癢,對於濕疹、皮癬等皮膚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清熱解毒: 硫磺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清熱涼血,並能解毒消腫,對於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等症狀也有治療作用。

因此,冰硫散中加入硫磺,能有效地發揮其殺菌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冰硫散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邪引起的疼痛,例如牙痛、腹痛等,花椒能起到溫暖經絡、驅散寒邪的效果。
  2. 止痛止癢:花椒中的揮髮油和生物鹼具有麻醉止痛作用,可緩解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花椒能起到止痛止癢的功效。

因此,花椒在冰硫散中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治療效果。

冰硫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白礬能起到清熱燥濕、止癢消腫的作用。
  2.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冰硫散中加入白礬,可以輔助治療皮膚潰瘍、濕疹等病症,並減輕炎症反應。

總而言之,白礬在冰硫散中起到清熱燥濕、止癢消腫、收斂止血的作用,輔助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冰硫散」主治功效分析

冰硫散,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鈕釦風」,其病因在於風濕凝聚,導致皮膚生瘡,日久則搔癢難耐,狀如癬疥。若不及時治療,病灶更會蔓延至頸項背部。根據古籍所述,冰硫散的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病因病機分析

「鈕釦風」的發生,多因患者體內風濕之邪鬱結,阻滯氣血運行,導致肌膚失養,進而出現皮膚病變。此病初期可能僅表現為皮膚上的小疹,但因風濕之邪的性質,往往伴隨著瘙癢,患者因癢而搔抓,容易導致皮膚破損,繼發感染,加重病情,甚至蔓延開來。

冰硫散的組成功效分析

冰硫散的組成藥物主要有硫黃、樟冰(或潮腦)、川椒、生白礬四味,各司其職,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1. 硫黃: 硫黃性溫,味酸,具有殺蟲止癢、燥濕解毒的功效。此藥可針對皮膚表面的病菌,並能乾燥濕邪,從根本上減輕瘙癢,消除病因。
  2. 樟冰(潮腦): 性辛,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的功效。樟冰在此方中主要發揮止痛、消炎的作用,能夠緩解皮膚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3. 川椒: 性熱,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祛濕止痛的作用。鈕釦風病因與風濕相關,川椒的溫熱性質可以驅散體內風濕之邪,同時緩解皮膚瘙癢和疼痛。
  4. 生白礬: 性寒,味酸澀,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生白礬與硫黃搭配,可增強燥濕止癢的效果,同時能夠收斂瘡面,促進傷口癒合。

治療原理分析

冰硫散的治療原理,在於針對鈕釦風的病因病機,採用內外兼治的方法:

  • 內在驅邪: 川椒溫散風寒濕邪,從內部改善體質,減少風濕之邪的產生。
  • 外在殺蟲止癢: 硫黃、生白礬共同發揮殺菌、燥濕止癢的作用,能夠直接作用於患處,消除皮膚表面的病菌,減輕瘙癢。
  • 消炎止痛: 樟冰則可緩解皮膚炎症帶來的疼痛和不適。

古代文獻對藥方應用的描述

古籍中多次強調,使用冰硫散外搽治療鈕釦風。部分文獻還提到,可將藥末填入白蘿蔔中煨熟,再與豬油調和後使用,此方法能增加藥物的滲透性和利用率。由此可見,古人對冰硫散的應用有豐富的經驗。

總結

冰硫散通過硫黃的殺蟲止癢,樟冰的消炎止痛,川椒的祛風散寒,生白礬的收斂燥濕,四藥合用,相輔相成,從根本上驅散風濕之邪,消炎止痛,止癢除濕,從而達到治療鈕釦風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硫黃1兩,樟冰2錢,川椒2錢,生礬2錢。
上為末,先用白蘿蔔1個,摳空其內,將藥填滿,復將原皮蓋之,濕紙包3-4層,灰火內煨半時許,待冷取開,用藥同熟豬油調稠,搽患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冰硫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硫黃1兩,樟冰2錢,川椒2錢,生礬2錢。 主治:風濕凝聚而生鈕扣風,久則搔癢如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