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丹

普濟丹

PU J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青囊秘傳》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熱 (1.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肝經 17%
肺經 12%
膀胱經 12%
大腸經 12%
腎經 11%
胃經 5%
心經 5%
心包經 5%
脾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普濟丹中含有硫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驅風止癢:硫磺性溫,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功效,可有效治療風濕痺痛、皮膚濕疹、疥瘡等病症。普濟丹中以硫磺配伍其他藥材,如蒼耳子、白芷等,可以加強驅風止癢的作用。

二、 促進血液循環:硫磺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不足,進而緩解疼痛、消腫。普濟丹中硫磺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普濟丹中添加花椒,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 花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普濟丹作為治療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的方劑,花椒的加入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腹痛,改善腹瀉症狀。

2. 行氣活血: 花椒亦具行氣活血之效,能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緩解寒邪凝滯所引起的胃腸痙攣和腹部脹痛。

綜上所述,花椒的加入,不僅溫中散寒,更能行氣活血,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的功效。

普濟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瀉之效。對於脾胃濕熱引起的腹瀉,白礬能有效地清熱燥濕,止瀉止痢。

二、 收斂止血: 白礬具有一定的收斂止血作用。在普濟丹中,白礬可以幫助收斂腸道,減少分泌物,同時也能止血,對於因濕熱引起的便血、痔瘡出血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白礬在普濟丹中,發揮著燥濕止瀉和收斂止血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伍,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普濟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普濟丹主治「疥瘡膿窠作癢」,即皮膚瘡瘍化膿、伴隨劇烈瘙癢之症。此類病症在傳統中醫多歸因於「濕熱毒邪」壅滯肌膚,或「血熱風燥」所致,常見於疥瘡、濕疹或其他感染性皮膚病。方中以通泄攻毒、祛風止癢為核心治法。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生熟大黃(各半,共3兩)

    • 生大黃:性寒味苦,擅瀉熱毒、破積滯,能清泄血分濕熱,促使瘡毒從二便排出。
    • 熟大黃:經炮製後瀉下力緩和,偏重活血化瘀,兼顧清熱解毒,減少峻烈之性。
    • 配伍意義:生熟並用,既速除實熱膿毒,又防過瀉傷正,標本兼顧。
  2. 薑蠶(即白僵蠶,3兩)

    • 性辛平,歸肝肺經,為祛風化痰要藥。
    • 止癢:辛散可疏風透邪,熄風止癢,針對「風邪鬱表」之瘙癢。
    • 散結:化痰散结,助消瘡瘍膿腫,尤適「膿窠」之局部硬結。

三、治療原理

  • 清泄濕熱:大黃瀉下導滯,使內蘊濕熱從腸道而出,切斷疥瘡毒邪根源。
  • 透表祛風:白僵蠶開瘀通絡,解散皮膚風熱,緩解瘙癢,與大黃形成「表裡雙解」。
  • 活血消腫:熟大黃活血、僵蠶散結,協同化解膿瘍局部氣血壅滯,促進瘡口收斂。

四、製劑特點

  • 生薑汁糊丸:生薑辛溫,既可制大黃寒性,又能助僵蠶宣散表邪,兼顧健脾和胃。
  • 井花水送服:井水性甘寒,清熱解毒,增強藥力透達肌腠之效。

五、臨床運用推論
此方組合簡峻,針對「熱毒瘀滯」為主的實證皮膚病:

  • 疥瘡:蟲毒寄生伴濕熱者,大黃殺蟲泄毒,僵蠶祛風止癢。
  • 膿皰性濕疹:濕熱化毒成膿時,生大黃消炎,熟大黃活血生新。
  • 風熱瘙癢:僵蠶配伍薑汁,可外透風邪,治標迅速。

六、配伍精要
全方體現「通裡達外」思想,以瀉代清,以動制風,符合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及「腑通熱自除」的治療邏輯,適用於實熱體質之皮膚瘡癢重症。

傳統服藥法


生熟大黃3兩,薑蠶3兩。
上為末,生薑汁糊丸,重1錢。
大人1丸,小兒半丸,井花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普濟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肺炎胰臟炎瘧疾原發性高血壓癤和癰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四肢抽搐感冒牙齒痛

相同名稱方劑


普濟丹, 出處:《仙拈集》卷一。 組成:生大黃3兩,熟大黃3兩,薑蠶3兩。 主治:一切瘟疫,發熱頭痛,瘧痢。

普濟丹,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硫黃2錢,川椒2錢,樟水2錢,明礬3錢,枯礬3錢。 主治:疥瘡膿窠作癢。

普濟丹,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茅朮3錢,天麻、麻黃、明雄(水飛)3錢6分,大黃6錢,丁香6分,麝香3分,蟾酥(火酒化)9分,甘草1錢4分。 主治:中寒,中暑,感冒,胃痛,腹痛,牙痛,痧脹,瘧疾,急驚,癰疽,疔毒,跌打氣閉,不服水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