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礬飲

椒礬飲

JIAO FAN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熱 (1.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脾經 15%
膀胱經 15%
肝經 15%
大腸經 7%
胃經 7%
心經 7%
心包經 7%
腎經 7%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椒礬飲中含有花椒,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花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椒礬飲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花椒的溫熱之性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起到止痛止瀉的作用。
  2. 配合礬石,增強止瀉效果: 礬石性寒,收斂止瀉,與花椒溫中散寒相配,寒熱並用,可使止瀉效果更顯著。同時,花椒的辛香之氣能促進藥物在胃腸道的吸收,提高藥效。

椒礬飲中包含白礬,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瀉之功。對於因濕熱內蘊、脾胃虛弱所致的泄瀉,白礬能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
  2. 清熱解毒: 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繁殖,對於一些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腸炎、腹瀉等病症,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白礬在椒礬飲中,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椒礬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清代《醫宗金鑑》,主治「瘟疫齒衄」,即外感疫病(傳染性熱病)引起的牙齦出血。古代醫家認為,瘟疫多因「穢濁之氣」侵襲,熱毒上攻,灼傷血絡,導致牙齦出血。此方以川椒、白礬相配,醋煎服用,取其辛溫解毒、收斂止血之效,適用於疫病初期兼見血熱妄行的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川椒(開口者)

    • 性辛熱,歸脾、胃、腎經,傳統用於溫中散寒、殺蟲止癢。
    • 在此方作用
      • 辛散之性可「開鬱辟穢」,化解瘟疫穢濁之氣。
      • 溫通之力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兼能止痛(牙齦腫痛)。
      • 現代研究顯示,川椒含揮發油(如檸檬烯、桉葉素),具抗菌、抗炎作用,或間接抑制病原體。
  2. 白礬(明礬)

    • 性酸澀寒,歸肺、肝、脾經,傳統用於止血、燥濕、解毒。
    • 在此方作用
      • 收斂止血:直接凝固牙齦出血處的蛋白質,形成保護層。
      • 清熱解毒:抑制局部炎症反應,減輕熱毒上攻之象。
      • 與川椒的辛散相反相成,防止溫燥太過而傷陰。
  3. 醋煎服

    • 醋性酸斂,能增強白礬的止血效果,同時引藥入肝經(肝主血),協調血分。
    • 醋的酸性環境可能提高川椒中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加強殺菌作用。

三、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辛溫解毒」與「酸澀止血」為主軸:

  • 川椒從「氣分」入手,散邪開閉;白礬從「血分」著眼,固絡止血。
  • 兩藥一散一收,一溫一寒,既可針對瘟疫的熱毒穢濁,又能迅速控制牙齦出血,體現「急則治標」的思路。
  • 醋作為媒介,強化藥效的協同性,尤其適合熱毒夾雜出血的急症。

四、延伸思考
此方雖簡,但符合中醫「藥對」的配伍智慧:

  • 若瘟疫熱毒較重,可加黃連、石膏清熱;
  • 若陰虛血熱,可佐生地、丹皮涼血養陰。
    顯示古代醫家對「標本兼顧」與「藥性平衡」的重視。

傳統服藥法


川椒49粒(開口),白礬少許。
醋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炎牙齦出血牙齦萎縮

相同名稱方劑


椒礬飲, 出處:《松峰說疫》卷二。 組成:川椒49粒(開口),白礬少許。 主治:瘟疫齒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