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大黃膏

土大黃膏

TU DA HUA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肝經 17%
肺經 11%
膀胱經 11%
腎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5%
心經 5%
心包經 5%
脾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土大黃膏中添加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增強殺菌消毒功效: 硫磺具有殺菌、抑菌作用,可有效抑制細菌感染,配合大黃等藥物,增強治療效果。
  2. 促進傷口癒合: 硫磺可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並能減輕炎症反應,預防感染。

因此,土大黃膏中添加硫磺,有助於治療各種皮膚疾病,如濕疹、癬症、瘡瘍等,並可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

土大黃膏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與大黃的瀉熱通便作用相輔相成,防止大黃過於燥烈而傷津耗血。
  2. 抑菌消腫: 白礬具有抑菌消腫的功效,可抑制細菌感染,促進傷口癒合,與大黃共同發揮抗炎止痛作用,達到治療瘡瘍腫毒的目的。

因此,白礬在土大黃膏中,不僅可減緩大黃的瀉下作用,更可發揮收斂止血、抑菌消腫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土大黃膏中加入花椒,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可與土大黃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作用相輔相成,有助於緩解患處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二、增強藥效,消腫止痛:花椒中含有的揮發油、生物鹼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止痛消腫的作用,與土大黃的藥性相結合,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土大黃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乾濕頑癬」,其特徵為皮膚增厚粗糙、瘙癢難忍但無明顯痛感,且癬症範圍可能擴散(「串走不定」)。無論新發或久治不癒之頑癬(包括「牛皮癬」等慢性皮膚病),皆可適用。外用法強調依病情調整配伍:新癬直接外擦,多年頑癬加醋增強滲透,藥乾則以醋調和續用,而牛皮癬需先以穿山甲片刮損患處再擦藥,強化藥力深入。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硫黃(君藥)

    • 性溫燥烈,傳統用於「殺蟲止癢」,針對癬症由風濕蟲毒所致之病機。其硫化物成分可抑制黴菌與寄生蟲,減少皮膚異常增生與瘙癢。
  2. 生礬(白礬,臣藥)

    • 酸澀收斂,能「燥濕解毒」,輔助硫黃加強乾燥滲出、殺菌消炎。其鋁鹽成分可凝固蛋白質,使患處角質層脫落,促進藥效深入。
  3. 點紅川椒(佐藥)

    • 辛溫走竄,具「散寒除濕」之效。所含揮發油(如檸檬烯)可局部刺激血流,緩解瘙癢,並協同前兩藥增強滲透。
  4. 土大黃根(使藥)

    • 苦寒清熱,其汁液作為基質調和諸藥,可能含蒽醌類成分(如大黃素),能抗炎抑菌,緩解熱毒引起的皮膚紅腫。

三、配伍與外治原理

  • 協同殺蟲燥濕:硫黃與白礬結合,形成強效殺蟲燥濕組合;川椒辛散助藥力透皮,土大黃清熱制約硫黃溫燥之性。
  • 醋調增效:醋酸性質可軟化角質(頑癬增厚處),促進藥物吸收,並增強硫黃溶解角質的作用。
  • 穿山甲刮損法:針對牛皮癬角化過度,物理破壞屏障後再施藥,直達病所,體現傳統「引藥透絡」思維。

此方以「毒攻毒」為核心,通過燥濕、殺蟲、剝脫三層作用,針對癬症濕毒壅滯、氣血瘀阻之病理,體現古代外治法的直觀與實用性。

傳統服藥法


硫黃8兩,生礬4兩,點紅川椒2兩。
上各為末,用土大黃根搗汁,和前藥調成膏,碗貯,新癬,抓損擦之;多年頑癬,加醋和擦;如日久藥乾,以醋調搽;牛皮癬,用穿山甲抓損擦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通便的功效,陰虛體質、大便溏薄者慎用。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土大黃膏,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硫黃8兩,生礬4兩,點紅川椒2兩。 主治:乾濕頑癬,不論新久,但皮膚頑厚,串走不定,惟癢不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