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硫散

樟硫散

ZHANG LI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2.2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15%
肺經 10%
膀胱經 10%
心經 10%
大腸經 10%
腎經 10%
胃經 5%
心包經 5%
脾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樟硫散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殺菌止癢: 硫磺具有殺菌、抑菌作用,能有效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和真菌滋生,減少感染,並能緩解瘙癢症狀。
  2. 祛風止癢: 硫磺性溫,入肺、脾、肝經,能祛風除濕,止癢止痛,對於風濕性關節炎、濕疹、疥瘡等皮膚病具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樟硫散中加入硫磺,可發揮其抗菌、止癢和祛風止癢的作用,有效治療皮膚病。

樟硫散中包含樟腦,主要原因如下:

  1. 驅蟲止癢:樟腦具有芳香開竅、驅蟲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抑制寄生蟲,如疥蟲、蝨子等,減輕其對人體的刺激,達到止癢的效果。
  2. 消腫止痛:樟腦亦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減輕皮膚炎症反應,緩解瘙癢、疼痛等症狀。

因此,樟腦在樟硫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硫磺協同作用,達到驅蟲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治療皮膚病。

樟硫散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驅蟲止癢: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驅蟲止癢的功效。樟硫散主要用於治療疥瘡、皮膚瘙癢等皮膚病,花椒可以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減輕瘙癢症狀,幫助皮膚恢復健康。
  2. 溫經散寒: 花椒還具有一定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利於藥物吸收,提高療效。對於因寒氣入侵導致的皮膚病,花椒可以起到溫暖驅寒的作用。

樟硫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殺菌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殺蟲、止癢止痛的功效。對於濕疹、皮癬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紅腫等症狀,白礬能有效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達到止癢的效果。
  2. 收斂固澀: 白礬能收斂毛孔,減少分泌物,並促進皮膚組織修復,因此可以防止藥物流失,延長藥效。

綜上所述,白礬在樟硫散中起著殺菌止癢、收斂固澀的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樟硫散乃專治「鈕扣風」之傳統方劑。此疾發於頸下天突穴間,因汗出腠理開而風邪乘隙侵入,初起如粟米狀疹粒,劇癢難忍,搔破則滲津水,誤用水洗反致浸淫成片。其病機關鍵在於「風邪挾濕鬱於肌腠」,故見瘙癢、滲液、皮膚粗糙如鈕扣狀病變。

組成藥物之性味功效分析

  1. 硫黃(1錢)
    性溫有毒,具殺蟲止癢、燥濕解毒之效。《本草綱目》謂其「治疥癬,除風濕」,其溫燥之性能祛皮腠伏風濕毒。

  2. 樟腦(2錢)
    辛熱芳香,通竅闢穢、殺蟲止癢。其氣烈穿透力強,可引藥透達腠理,《本草備要》載其「除濕殺蟲」,能開毛孔而逐風濕。

  3. 川椒紅(2錢)
    即花椒之外皮,辛熱溫散,善祛風寒濕邪,《神農本草經》稱其「主風邪氣,逐骨節皮膚死肌」。其辛辣之性可助血行,緩瘙癢。

  4. 生白礬(2錢)
    酸澀寒,外用收濕斂瘡,《本草經疏》言其「燥濕解毒」。能收斂搔破後之津水,阻濕邪蔓延。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外治燥濕透風:全方以硫黃、樟腦為君,一溫燥、一辛透,共驅皮表風濕;川椒助硫黃溫散之力,白礬收濕斂瘡為佐。四藥合用,形成「辛開—溫燥—收斂」之外治體系。
  • 煨製與賦形增效:借白蘿蔔甘潤中空之性煨製,既緩和諸藥峻烈之氣,又以蘿蔔行氣化痰之力助藥性滲透;後用熟豬油調塗,利用油脂黏附滯留藥性,潤澤燥烈之品以防傷膚。
  • 標本兼顧:樟腦、川椒散風止癢治標,硫黃、白礬燥濕解毒治本,針對「風、濕、熱」複合病機,尤其適合搔抓後濕熱浸淫之症。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辛以散風」「燥以勝濕」三法並行,通過外治直達病所,乃古代皮膚癬瘍常用思路。其以煨製緩毒、油脂調護之法,亦見古人用藥精妙。

傳統服藥法


硫黃1錢,樟腦2錢,川椒紅2錢,生白礬2錢。上為末,用白蘿蔔1個掏空,將藥填滿,以蘿蔔蓋之,紙包三四層,灰火內煨半時許,俟冷取出。
同熟豬油調稠,搽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皮膚乾燥、脫皮等不良反應。

相同名稱方劑


樟硫散,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三。 組成:硫黃1錢,樟腦2錢,川椒紅2錢,生白礬2錢。 主治:鈕扣風。生於頸下天突穴之間,由汗出之後,風邪襲於皮腠,起如粟米,搔癢無度,抓破津水,誤用水洗,浸淫成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