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方痔藥中加入白礬,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 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痔瘡出血,減輕疼痛。
- 燥濕殺蟲:白礬還有燥濕殺蟲的作用,能抑制痔瘡部位的濕熱,減少炎症反應,同時也能抑制寄生蟲感染。
因此,白礬在聖方痔藥中發揮著收斂止血、燥濕殺蟲的功效,對於治療痔瘡有積極的輔助作用。
聖方痔藥中加入瞿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瞿麥味甘性寒,具有利水消腫之效。痔瘡常伴隨腫脹疼痛,瞿麥可促進水液代謝,減輕局部腫脹,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 瞿麥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清熱涼血,改善痔瘡引起的發熱、腫痛等症狀。
因此,聖方痔藥中加入瞿麥,有助於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從多方面緩解痔瘡的病症。
聖方痔藥中包含胡椒,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
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辛溫之性,能溫中散寒,驅除寒邪,有助於改善痔瘡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此外,胡椒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痔瘡的腫脹和疼痛。
因此,聖方痔藥中加入胡椒,可以發揮溫中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痔瘡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聖方痔藥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痔疾」,古籍所載其效迅速,強調「不過3服」可見預期療效顯著。用法特殊,須於「五更時用不語津(晨起未言語之唾液)調敷」,結合外用散劑直接作用於患部,推測針對外痔腫痛或出血之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白礬(半兩)
- 性酸澀寒,具收斂止血、燥濕祛腐之用。古法常以煅後增強燥濕斂瘡之力,對痔瘡出血、糜爛滲液者尤效。煅製後質地鬆脆,更利研末外敷。
血俞(蛞蝓,半兩)
- 蛞蝓為無殼蝸牛,古稱「陵蠡」,性寒味鹹,本草載其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外用可緩解痔瘡熱毒腫痛,可能取其黏液潤滑兼清熱之性。
石竹(瞿麥,半兩)
- 瞿麥苦寒,利水通淋、活血消腫,《本經》言其「破血墮子」,推測此方取其活血散結之功,改善痔核瘀滯。
胡椒(20粒)
- 辛熱之品,外用可刺激局部血行,散寒止痛,與寒藥配伍防過於涼遏,亦能助藥透達。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寒熱並行:白礬、蛞蝓、瞿麥性偏寒涼,清熱解毒;胡椒性熱反佐,兼助藥力滲透,防寒凝氣滯。
- 斂散結合:白礬收斂止血,瞿麥活血散瘀,一收一散,調和局部氣血。
- 外治直達:全方煅製研末,借助「不語津」調敷(唾液含酶或具分解輔助作用),使藥力直接作用於痔核,促進消腫、止血、退瘀。
推測適應證候
此方可能針對濕熱下注兼血瘀型痔瘡,症見肛門腫痛、出血色鮮或晦暗、痔核突出。煅製後藥性燥烈,或對糜爛滲液之痔瘡更效。唯須注意,古籍載效速,可能與煅後礦物藥局部刺激性有關,現代應審慎辨證。
傳統服藥法
白礬半兩,血俞(即蛞蝓)半兩,石竹(即瞿麥)半兩,胡椒20粒。
上用瓦灌盛,泥固濟,猛火煅通紅,取出去泥用藥,細研為末。
五更時用不語津調敷痔頭上。不過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聖方痔藥, 出處:《續本事》卷七。 組成:白礬半兩,血俞(即蛞蝓)半兩,石竹(即瞿麥)半兩,胡椒20粒。 主治:痔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