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回陽丸中添加白礬,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斂汗止瀉: 白礬性寒收斂,可固澀汗液,抑制腸胃蠕動,對於因陽氣不足導致的汗出不止、腹瀉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清熱解毒: 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其他藥材清熱瀉火,清除體內毒素,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總之,白礬在回陽丸中起到收斂固澀、清熱解毒的輔助作用,幫助藥物更有效地回陽補氣,恢復患者體力。
回陽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通腑泄熱: 芒硝性寒,味鹹,入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腑泄熱之功效。回陽丸多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疾病,而芒硝可清除體內積熱,使陽氣得以降伏,避免因熱邪阻滯而影響回陽效果。
- 引藥入經,助藥力: 芒硝質地潤滑,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並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回陽丸中多含有溫陽補氣之藥,芒硝可使其藥力下達,更好發揮回陽救逆的作用。
回陽丸中加入胡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回陽丸多用於寒凝血脈、陽氣虛衰所致的肢冷、面色蒼白、腹痛等症狀,胡椒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促進陽氣回升,達到溫陽散寒的目的。
- 助藥力:胡椒辛香,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回陽丸中往往配伍其他溫陽散寒的藥材,胡椒的加入可以增強藥物穿透力,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回陽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方精妙,旨在溫補元陽、回陽救逆。鉛丹,古稱朱砂之類,於回陽丸中扮演關鍵角色。鉛丹性寒,能鎮驚安神,更因其所含鉛與氧化鉛成分,具有重鎮之效,可引火歸元,輔助其他溫熱藥材如附子、乾薑等,增強其溫陽回逆之力。此外,鉛丹尚能解毒防腐,保障藥效持久穩定。然而,現代醫學指出鉛中毒風險,故應用時應嚴格控制劑量,避免長時間服用,以防鉛蓄積中毒。總體而言,鉛丹在回陽丸中,恰如其分地發揮其獨特療效,彰顯中醫藥理之精妙。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回陽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陰症肚疼:此處「陰症」指寒邪內盛、陽氣衰微之證,症見腹部冷痛、喜溫喜按、手足厥冷、脈沉遲等。回陽丸以溫陽散寒為主,針對中焦虛寒或下元陰冷所致之腹痛,通過溫補脾腎陽氣、驅散內寒以止痛。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牡蠣(煅通赤):
- 性味:鹹澀,微寒(煅後偏溫)。
- 歸經:肝、腎經。
- 作用:煅牡蠣收澀固脫,兼能制酸止痛。此處煅至通赤(高溫煅燒),減其寒性,增強溫澀之效,用於固攝下元、防止陽氣外泄。
乾薑(炮):
- 性味:辛熱。
- 歸經:脾、胃、心、肺經。
- 作用:炮製後溫中散寒力強,專入中焦,能回陽通脈、溫脾止瀉,為治陰寒內盛之要藥。
生薑汁煮半夏(輔料):
- 生薑汁:溫中止嘔,助乾薑散寒。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與薑配伍增強溫化痰濕之效。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陽散寒為主,兼顧固攝:
- 乾薑為君,直入脾胃,溫散中焦陰寒;煅牡蠣為臣,溫澀下焦,防止陽氣耗散。二者一溫一澀,標本兼治。
- 「回陽」意涵:陽氣虛衰時,需溫補(乾薑)與固護(牡蠣)並行,避免溫燥藥力外散。
針對「陰症肚疼」的機理:
- 寒凝中焦則腹痛,乾薑溫脾散寒以治本;煅牡蠣收斂固澀,防陽氣隨寒邪外泄。
- 生薑汁與半夏輔助降逆化痰,若陰寒夾濕(如嘔吐、腹滿),可增強療效。
補益元氣、悅澤肌體:
- 陽氣足則氣血生化有源(乾薑助脾陽),煅牡蠣澀精固氣,間接補益元氣。陽氣通暢則面色榮潤(悅澤肌體)。
開心明目:
- 陽氣通則心神得養(開心),肝血得溫(明目),此為陽氣舒展後的間接作用。
3. 丸劑設計與服法意義
- 生薑汁煮半夏為丸:加強溫中止嘔之效,適於陰寒兼痰濕之證。
- 溫酒送服:酒性辛熱,助藥力通行經脈,增強回陽之功。
- 空心服:利於藥物直達中下焦,充分發揮溫補作用。
總結
回陽丸以「溫陽固脫」為核心,乾薑主攻散寒,煅牡蠣輔助固攝,針對陰寒內盛之腹痛,透過恢復陽氣、收斂浮陽以達標本兼治。其「補益」「悅澤」等功效,實為陽氣回復後的衍生作用,體現中醫「陽主陰從」之思想。
傳統服藥法
牡蠣(格通赤)半斤,乾薑(炮)半斤。
補益元氣,悅澤肌體,開心明目。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半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回陽丸, 出處:《奇方類編》卷下。 組成:明礬1錢,火消1錢,胡椒1錢,真黃丹8分。 主治:陰症肚疼。
回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 回陽丸(《聖濟總錄》卷一八五。)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五。組成:牡蠣(煅通赤)半斤,乾薑(炮)半斤。主治:補益元氣,悅澤肌體,開心明目。 。 主治:補益元氣,悅澤肌體,開心明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