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陽膏

回陽膏

HUI YA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夀也保元》卷四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2.4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肺經 15%
腎經 14%
肝經 14%
胃經 11%
心經 7%
大腸經 7%
三焦經 3%
膀胱經 3%
膽經 3%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回陽膏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收斂固脫: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回陽膏多用於陽氣虛脫、汗出不止等症,白礬可收斂腠理,止汗固脫,輔助回陽救逆。

二、清熱解毒:白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熱瀉火,解毒止痛。回陽膏中若有熱毒蘊結,白礬可協助清熱解毒,防止邪毒內陷,增強療效。

總之,白礬在回陽膏中發揮收斂固脫、清熱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回陽救逆、固脫止汗之功效。

在中藥方劑「回陽膏」中加入鉛丹,主要是利用鉛丹解毒殺蟲、收斂止汗的功效。鉛丹能夠幫助清熱解毒、收斂止汗,對於治療熱毒所致的膿腫、濕疹等皮膚病變有一定的療效。然而,鉛丹含有重金屬成分,現代醫學並不推薦使用含鉛丹的產品,以免造成中毒等嚴重後果。

回陽膏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回陽救逆,溫通經絡: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溫通經絡的功效。對於陽氣虛衰、寒邪入侵所致的陽虛寒證,如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神志不清等,乾薑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回升陽氣,恢復人體正氣。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回陽膏中通常還會加入其他溫陽補氣、活血化瘀的藥物,如附子、肉桂、當歸等。乾薑與這些藥物配伍使用,能增強藥效,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溫陽補氣、回陽救逆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回陽膏中加入丁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陽散寒: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溫腎助陽之效。回陽膏多用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陽虛證,丁香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促進陽氣回升。
  2. 芳香開竅:丁香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能提振精神,改善陽虛所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

回陽膏中加入胡椒,主要因其辛溫的特性,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胡椒味辛性熱,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消食止痛的作用,能溫暖脾胃,促進陽氣生髮。

此外,胡椒還可化濕止瀉,對於因寒濕阻滯導致的陽氣衰微,具有溫陽散寒、化濕止瀉的雙重作用,有助於回陽救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回陽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回陽膏主治「因女包成陰症者」,此描述指向陰寒內盛、陽氣衰竭之證。古代所指「陰症」多為寒邪直中三陰,或陽虛陰寒內生所致,常見四肢厥冷、脈微欲絕、面色蒼白、腹冷痛等症。此方外敷臍部(神闕穴),透過穴位吸收藥性,旨在溫通陽氣、驅散陰寒,急救回陽。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 生香附(或吳茱萸)
      • 香附辛香行氣,開鬱散寒;吳茱萸則長於溫肝散寒、降逆止嘔。二者皆能疏解陰寒凝滯之氣機。
      • 若用吳茱萸,更增溫中下焦、散厥陰寒邪之效。
    • 公丁香
      • 辛溫入脾、胃、腎經,溫中降逆,助陽散寒,尤善治脾胃虛寒之呃逆、腹痛。
    • 上桂心(肉桂)
      • 補火助陽,引火歸元,能溫通血脈、散沉寒痼冷,為回陽救逆之要藥。
    • 倭硫黃
      • 大熱純陽之品,直入命門,補益真火,破除陰寒積結,古稱「救危妙藥」。
    • 當門子(麝香)
      • 芳香走竄,通經達絡,開竅醒神,助諸藥穿透腠理,速達病所。
  2. 配伍邏輯

    • 溫陽逐寒
      桂心、硫黃為君,直溫少陰(腎陽)與命門之火;丁香、香附(或吳茱萸)為臣,暖中焦脾胃,散寒行氣。麝香為佐使,貫通藥力。全方集中火力溫補下焦陽虛,兼顧中焦氣滯。
    • 外治透穴
      臍為神闕穴,屬任脈,內聯五臟,外敷溫熱藥物可激發陽氣,驅散內寒。諸藥研末外用,避開脾胃吸收,直達陰寒病所。
  3. 治療原理

    • 針對「陰症」本質為陽氣暴脫或寒邪深伏,回陽膏透過大辛大熱之品,迅速溫暖下元,通陽破陰。麝香開竅之功,助藥力穿透經絡,使陽氣得以布散周身。此方體現中醫「急則治標」之則,以「回陽救逆」為首要目標。

三、總結
回陽膏為急救陰寒證之外用方,其組成集溫裡、散寒、通絡於一體,藥簡力專,尤其適合寒邪直中或陽衰陰盛所致之急症。通過臍部給藥,結合穴位刺激與藥物作用,體現中醫「內病外治」的獨特思路。

傳統服藥法


生香附1錢8分(或用吳茱萸亦可),公丁香1錢2分,上桂心8分,倭硫黃5分,當門子4分。
上為極細末。
每用2-3分,安入臍中,外以膏藥封之。
惟口渴苔黃,二便熱者,雖見肢冷脈伏,亦勿妄貼此膏;孕婦忌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回陽膏,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四。 組成:肉桂、草烏、均薑、南星、白芷、赤芍。 主治:癰疽不痛屬陰。

回陽膏, 出處:《夀也保元》卷四。 組成:白礬(煮)3錢,黃丹2錢,乾薑5錢,母丁香10個,胡椒15-16粒。 主治:因女包成陰症者。

回陽膏,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生香附1錢8分(或用吳茱萸亦可),公丁香1錢2分,上桂心8分,倭硫黃5分,當門子4分。 主治:中寒陰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