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蛔湯

AN HU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二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17%
腎經 15%
胃經 15%
肝經 12%
大腸經 9%
心經 7%
膀胱經 0%
心包經 0%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安蛔湯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 蛔蟲寄生於人體,會消耗人體正氣,導致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人參性溫補氣,能補益脾胃之氣,扶正驅邪,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驅除蛔蟲。
  2. 益氣養血: 驅除蛔蟲過程中,容易造成氣血虧虛,出現頭暈乏力等症狀。人參具有益氣養血之效,能改善因驅蟲造成的氣血虧虛,有助於患者恢復體力。

因此,安蛔湯中加入人參,不僅能增強驅蟲效果,還能起到扶正固本,改善患者體質的作用。

安蛔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蛔蟲寄生於腸道,常導致脾胃虛弱,濕氣內停,出現腹痛、腹脹等症狀。白朮具有健脾燥濕之功效,可以改善脾胃功能,驅除濕氣,為驅除蛔蟲創造有利條件。
  2. 助藥力:安蛔湯中其他藥物,如南瓜子、檳榔等,主要作用於驅除蛔蟲。白朮能增強藥物的功效,使其藥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驅蛔目的。

總之,白朮在安蛔湯中起到健脾燥濕、助藥力之功效,有助於驅除蛔蟲,改善患者的症狀。

安蛔湯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健脾益氣,助消化吸收:安蛔湯用於驅除蛔蟲,而蛔蟲常寄生於腸道,影響脾胃功能,導致營養不良。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之效,能改善脾胃運化,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增強抵抗力,有助於驅蟲後恢復體力。
  2. 利水滲濕,消腫止痛:安蛔蟲常導致腹痛、腹脹、腹瀉等症狀。茯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止痛之效,可消除因蛔蟲寄生引起的腹脹、水腫等症狀,緩解腹痛,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安蛔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其溫中散寒、止痛驅蟲之功效。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尤其對於寒性蛔蟲引起的腹痛有較好的療效。
  2. 止痛驅蟲: 乾薑辛溫,可通過溫通經絡、活血化瘀來止痛,同時其辛散之性也能驅除腸道中的蛔蟲。

總之,安蛔湯中加入乾薑,可以起到溫中散寒、止痛驅蟲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寒性蛔蟲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安蛔湯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腸止瀉:烏梅味酸性收斂,能收斂腸胃,止瀉止痢,對於蛔蟲寄生腸道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2. 清熱解毒:烏梅性寒,能清熱解毒,對於蛔蟲寄生引起的發熱、口渴等症狀也有抑制作用。

烏梅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驅蛔、止瀉、清熱的功效,達到治療蛔蟲病的目地。

安蛔湯中添加花椒,主要是利用其 辛溫燥散 的特性,以驅除蛔蟲。

花椒味辛性溫,具有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殺蟲止癢 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溫暖腸胃,驅散寒氣,並能 破除蛔蟲的寒性,使其失去生存條件。同時,花椒的辛香氣味,可 刺激腸道蠕動,加速糞便排出,將蛔蟲驅出體外。

因此,安蛔湯中加入花椒,可以 增強驅蟲功效,達到驅除蛔蟲的目的。

主治功效


安蛔湯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乾薑、烏梅、花椒。

功效:溫中散寒,止吐蛔

主治傷寒吐蛔。

文獻參考:《傷寒論》:「傷寒吐蛔者,宜安蛔湯。」

:安蛔湯由人參、白朮、茯苓、乾薑、烏梅、花椒組成,具有溫中散寒、止吐蛔的功效。主治傷寒吐蛔。

人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乾薑溫中散寒,烏梅、花椒止吐蛔。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止吐蛔之功。

本方不宜久服。

《傷寒論》:「傷寒吐蛔者,宜安蛔湯。」

傳統服藥法


人參7分,白朮1錢,茯苓1錢,乾薑(炒黑)5分,烏梅2個,花椒(去目)3分。
上銼。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安蛔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人參7分,白朮1錢,茯苓1錢,乾薑(炒黑)5分,烏梅2個,花椒(去目)3分。 主治:傷寒吐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