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效沒藥丸

大效沒藥丸

DA XIAO MEI Y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2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脾經 25%
腎經 17%
心經 15%
胃經 6%
膀胱經 4%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效沒藥丸中包含五靈脂,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

五靈脂為血竭的加工品,其性溫、味苦,入心、肝、腎經。其活血化瘀作用強,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並能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大效沒藥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病症,而五靈脂的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功效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效沒藥丸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止痛消腫: 烏頭性溫,味辛,入心、肺、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止痛消腫之效。對於寒邪凝滯,痺痛頑固,以及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烏頭能溫經散寒,消腫止痛,起到顯著療效。
  2. 配合藥性,增強效果: 大效沒藥丸以沒藥、乳香為主,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烏頭的加入,不僅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更能促進藥物運行,提高藥效,使藥力直達病所,發揮最佳療效。

「大效沒藥丸」方劑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化瘀: 血餘炭為牛血經煅燒後的炭,具有收斂止血、活血化瘀之功效。方中以其配合沒藥、乳香等藥物,能有效止血止痛,化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2. 引血下行: 血餘炭性寒,能引血下行,將瘀血、積滯引導至下焦排出體外,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因此,血餘炭在「大效沒藥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發揮止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功效。

大效沒藥丸方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之效。方中加入沒藥,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並促進傷口癒合。
  2. 補益氣血: 沒藥雖性溫,但其活血化瘀的作用並不傷血,反而能促進血行,補益氣血。對於氣血虛弱導致的疼痛或傷口難癒,沒藥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大效沒藥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血瘀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狀,而沒藥也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
  2. 補血養血,滋陰潤燥: 當歸為補血要藥,可補益氣血,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眼花、面色蒼白等症狀,同時也能滋陰潤燥,緩解血虛津虧所致的口乾舌燥等症狀,有助於整體的氣血調和。

「大效沒藥丸」方劑中包含「地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地龍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其他藥物導致氣血瘀滯,而地龍可有效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熄風止痙: 地龍亦有清熱解毒、熄風止痙的作用。方劑中若存在熱毒或風邪入侵,地龍可協助清除熱毒,抑制痙攣,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大效沒藥丸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婦人血風虛勞」,症狀表現為:

  1. 整體症狀:身體壯熱疼痛、肌肉黃瘦、多困少力。
  2. 局部不適:百骨節痠痛、頭目昏重、心胸滿塞。
  3. 功能失調:飲食進退(食慾不穩定)、口苦舌乾、涕唾不利(分泌異常)、時發寒熱(寒熱往來)。
    此證屬「血虛風燥」兼「瘀滯不通」,以虛熱、疼痛、枯瘦為核心特徵,病位涉及血分、經絡及脾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配伍

    • 五靈脂(2兩):苦溫,入肝經,長於活血化瘀、散結止痛,針對「血瘀」所致之疼痛、痠楚。
    • 草烏頭(1兩半):辛熱有毒,祛風濕、散寒止痛,煅製後毒性降低,協同五靈脂通經活絡,攻逐深伏之寒瘀。
    • 血余炭(1兩半):炭藥止血化瘀,兼能滋陰,與五靈脂、烏頭共煅,增強化瘀之力,並制約烏頭燥性。
  2. 輔藥協同

    • 沒藥(半兩):活血定痛,助主藥化瘀通滯。
    • 當歸(半兩):補血和血,調和榮衛,防化瘀藥傷正。
    • 地龍(半兩):性寒下行,通絡解熱,緩解壯熱、骨節疼痛。
    • 酸醬子(25個):清熱化痰,針對口苦、涕唾不利之熱象。
  3. 製法特色

    • 炭火煅製:將五靈脂、草烏頭、血余炭共煅,使藥性更趨溫通,兼具「止血不留瘀」之效。
    • 蒸餅和丸:緩和藥性,保護脾胃,符合「空心服」的虛勞調理原則。

治療原理

  • 活血化瘀為主:五靈脂、沒藥直攻瘀阻,改善疼痛、痠楚。
  • 溫通行散為佐:草烏頭散寒通絡,地龍清熱通瘀,寒熱並用,調和陰陽。
  • 養血潤燥為輔:當歸、血余炭兼顧補血,防祛瘀傷陰,契合「虛勞」本質。

總結
此方以「通補兼施」為法,針對血虛夾瘀、風燥內擾之證,通過活血溫通、清熱養血的複合作用,達到「通則不痛」「榮則潤養」的效果。煅製工藝與丸劑形式,既能增效減毒,亦適宜長期虛損調理。

傳統服藥法


五靈脂2兩,草烏頭1兩半,血余1兩半(用紙筋泥固濟1合子,令乾,先入烏頭,次靈脂,以血余蓋頭,泥固濟,口絹牢,候乾,以10斤炭火煅之,火3分去2,然後撥去火,候冷,取研為末),酸醬子25個,沒藥半兩,當歸半兩,地龍(去土,研)半兩。
上為細末,入前燒者藥,納在一處,羅三五遍令勻,用水浸蒸餅和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10丸,溫酒送下,空心、日午、臨臥各1服,不嚼破。多年患者,不過20服愈;近日患者,10服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嘴裡發苦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腹瀉多痰眼睛模糊舌苔乾燥(舌乾)

相同名稱方劑


大效沒藥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三。 組成:五靈脂2兩,草烏頭1兩半,血餘1兩半(用紙筋泥固濟1合子,令乾,先入烏頭,次靈脂,以血餘蓋頭,泥固濟,口絹牢,候乾,以10斤炭火煅之,火3分去2,然後撥去火,候冷,取研爲末),酸醬子25個,沒藥半兩,當歸半兩,地龍(去土,研)半兩。 主治:婦人血風虛勞,身體壯熱疼痛,肌肉黃瘦,飲食進退,多困少力,口苦舌乾,百骨節痠痛,頭目昏重,涕唾不利,心胸滿塞,時發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