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青飲中包含大青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毒: 大青葉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泄肺胃熱毒,而苦味則能瀉熱解毒,尤其對於熱毒壅盛、發熱、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二、涼血止血: 大青葉除了清熱解毒之外,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對於熱毒入血、血熱妄行所導致的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大青葉成為大青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大青飲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鬱安神,助清熱解毒: 大青飲主治熱毒熾盛、神昏譫語等症,而遠志性味苦甘,入心經,具有解鬱安神、開竅醒神的功效。與大青葉、板藍根等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同時緩解熱毒壅閉心竅而致神昏譫語的症狀。
- 增強藥效,利於療效: 遠志能通心竅、開鬱結,與其他藥物配合,能促進藥效的發揮,使藥物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大青飲方劑中包含青黛,主要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之功效。
青黛源自蓼藍葉經發酵製成,性寒涼,入心、肺經。其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外感熱毒、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咽喉腫痛、斑疹、瘡瘍等症狀;其涼血消斑之效,則能改善因熱毒蘊結而引起的皮膚紅腫、發疹、瘀斑等問題。
故大青飲中加入青黛,旨在增強方劑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之效,以達到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等疾病之目的。
大青飲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涼血、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輔助大青葉等藥材清熱解毒,治療熱毒壅盛之症。
- 通便泄熱,促進排毒:大黃具有通便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毒素,減輕熱毒對人體的傷害。在治療熱毒壅盛、腸胃燥熱等症狀時,加入大黃有助於促進毒素排出,加速病症的緩解。
大青飲方中使用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止痛: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效,可與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協同作用,清解熱毒,涼血止痛,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
- 活血化瘀: 赤芍兼具活血化瘀之功,有助於疏通血脈,消散瘀血,促進炎症消退,進一步改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
總之,赤芍在大青飲中起到清熱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青飲中包含常山,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常山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高熱、神昏、吐血、衄血等,均有良好的療效。大青飲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常山的加入可增強其療效。
- 相輔相成:大青飲中其他藥物如大青葉、板藍根、連翹等,也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常山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大青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調和藥性:大青飲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涼血利咽,其中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性寒涼,容易傷及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同時還能增強藥效。
二、甘草具有解毒作用:甘草本身具有一定解毒作用,可以緩解大青葉、板藍根等藥物的毒性,降低其對人體產生的副作用,確保用藥安全。
大青飲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龍膽草味苦性寒,擅長清熱燥濕,尤其對濕熱蘊結於下焦,所致的尿路感染、濕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大青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疾病,龍膽草可助其清熱瀉火,利濕通淋,增強藥效。
- 疏肝利膽: 龍膽草亦具疏肝利膽之效,可緩解肝膽鬱熱所致的黃疸、腹痛、便祕等症狀。大青飲中加入龍膽草,可協同其他藥物,改善肝膽功能,促進濕熱排出。
主治功效
大青飲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大青飲,出自《聖濟總錄》,後世醫家多有引用,其組成為大青葉、遠志(或青黛替代)、大黃、赤芍、常山、甘草、龍膽草,各家略有出入,但基本框架不變。此方劑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癉瘧」,即以發熱為主,寒戰不顯的瘧疾,且多伴隨痰盛、煩躁、口渴等症狀。綜合各家醫書記載,可歸納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如下:
1. 主治功效:
-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方中大青葉、青黛(替代大青葉時)均為清熱解毒之要藥,能清散血分之熱毒,有助於減輕熱病引起的發熱、煩躁等症狀。赤芍亦有涼血之功,可輔助清解血熱。
- 瀉熱通便,利水通淋: 大黃苦寒,能瀉下腸胃積熱,通利大便,使熱邪從下而去,配合龍膽草,可清熱燥濕,利水通淋,解決濕熱下注之證。
- 化痰開竅,安神益智: 遠志有化痰開竅之功,可助痰濁排出,亦能安神益智,對於熱病導致的痰盛、煩躁有一定緩解作用。
- 截瘧定驚,殺蟲: 常山性寒,具有截瘧定驚之效,可直接作用於瘧疾病邪,控制瘧疾的發作。
- 活血散瘀,止痛: 赤芍具活血散瘀,涼血止痛之效,可緩解熱毒瘀滯引起的疼痛。
- 調和諸藥,補脾益氣: 甘草能調和諸藥藥性,並具有一定的補脾益氣作用,可避免攻邪藥物過於峻猛而損傷正氣。
2. 治療原理:
大青飲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 清熱瀉火,釜底抽薪: 針對「癉瘧」以熱邪為主,積熱痰盛的病機,方中大青葉、青黛、大黃、龍膽草等苦寒之藥,旨在清熱解毒,瀉下火邪,將病邪從體內清除。
- 通腑利水,疏導邪氣: 透過大黃的瀉下作用,可使腸胃積熱及痰濁排出,同時配合龍膽草的利水作用,引導濕熱下行,使邪氣有出路。
- 化痰開竅,安神定驚: 熱病易耗傷陰液,導致痰濁內生,擾亂神明,方中遠志可化痰開竅,安神益智,有助於緩解患者煩躁不安的情緒。
- 截斷病源,控制發作: 常山為截瘧要藥,可直接作用於瘧邪,達到截斷瘧疾發作的目的。
- 調和氣血,扶正祛邪: 方中赤芍可活血散瘀,甘草可調和諸藥並兼顧脾胃,避免攻伐過度,使機體氣血運行正常,利於邪氣驅散。
3. 綜合分析:
大青飲整體組方,寒涼藥物佔據主導地位,體現了其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基本思路。此方針對熱病過程中,熱毒內盛,痰濁壅滯,甚至引起煩躁、口渴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其治療思路符合中醫「實則瀉之」的原則,使邪氣從下排出,從而達到清熱解毒、扶正祛邪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方性味苦寒,較為峻猛,故原文中也強調了需「氣盛熱多,宜服得利,或熱稍退即止」。對於素體虛寒者,或年老體弱者,宜慎用。 此外,各家對此方劑的具體應用稍有差異,例如《聖濟總錄》中提到的「傷寒後口生瘡,咽喉腫塞」也可使用大青飲加減,表明其應用範圍不僅限於癉瘧。
傳統服藥法
大青1兩(莖葉紫者是,不紫即是遠志,不可用也。如無真者,以青黛代之)0.5兩,大黃(醋炒)0.5兩,赤芍藥0.5兩,常山(細銼,炒)0.5兩,甘草(炙)0.5兩,龍膽(去土)0.5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氣盛熱多宜服,得利或熱稍退即止。
人素有冷疾、年四十以上者,雖有熱證,不宜多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癉瘧,積熱痰盛,寒少熱多,但熱不寒,煩躁引飲等症。
- 本方中的大青葉、遠志、青黛、大黃、赤芍、常山、甘草、龍膽草均具有一定的毒性,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青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組成:大青(去根)1兩,吳藍(去根)半兩,石膏(研)1兩,芍藥1兩。 主治:傷寒後,口生瘡,咽喉腫塞。
大青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四。 組成:大青1兩(莖葉紫者是,不紫即是遠志,不可用也。如無真者,以青黛代之)半兩,大黃(醋炒)半兩,赤芍藥半兩,常山(細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龍膽(去土)半兩。 主治:癉瘧,積熱痰盛,寒少熱多,但熱不寒,煩躁引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