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壯原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之效。壯原湯旨在補虛扶正,而人參能補益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促進血液生成,從而達到壯陽固本的效果。
- 協調藥性: 壯原湯通常包含其他藥材,如鹿茸、肉桂等,而人參能起到調和藥性、緩解燥熱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確保藥效平穩。
壯原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等功效。對於脾虛氣弱、食慾不振、體虛乏力等症狀,白朮能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改善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壯原的效果。
- 固本培元: 白朮能補脾益氣,增強機體正氣,並能固護元氣,防止元氣耗散。對於一些由氣虛引起的疾病,白朮可以起到固本培元的功效,從而促進身體的康復。
壯原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壯原湯多用於脾氣虛弱、元氣不足者,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從而改善體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 利水滲濕: 茯苓亦有較強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幫助身體排除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對於體內濕氣較重者,茯苓能祛除濕邪,使身體恢復輕盈,進一步增強體質。
壯原湯是一種具有補腎壯陽作用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補骨脂這一重要成分。補骨脂,學名為Psoralea corylifolia,具有補腎、壯陽、固精的功能,廣泛應用於中醫補益類方劑中。其主要成分含有多種植物化學物質,如異香豆素和揮發油,這些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並對於骨骼和髖關節的健康有正面影響。
在壯原湯中,補骨脂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能更好地達到補腎益精的效果。中醫理論認為腎主藏精,精足則能促進生長發育及性功能,補骨脂在此方劑中起到關鍵性作用,能有效增強腎氣,改善體質。因此,補骨脂的搭配使得壯原湯成為一個理想的選擇,以應對腎虛、陽痿、早洩等症狀,有助於提升整體健康狀況與生活質量。
壯原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其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扶正祛邪的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作用,可改善因寒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此外,桂枝亦能溫陽補氣,有助於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
在壯原湯中,桂枝與其他藥材配合,可起到溫陽補氣、散寒止痛、扶正祛邪的綜合作用,有效改善患者體虛乏力、面色蒼白、四肢冰涼等症狀。
壯原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助陽: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火、回陽救逆之功效,可助於溫補腎陽,改善虛寒體質,增強人體抵抗力。
- 散寒止痛:附子對於寒凝血瘀、肢體疼痛、陽氣不足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可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緩解寒性疼痛。
因此,壯原湯中加入附子,可有效改善患者體質,提升免疫力,並緩解寒性疼痛,達到扶正祛邪的功效。
「壯原湯」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可溫脾胃之寒,助陽氣生發,驅散體內寒邪。對於因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引起的畏寒肢冷、消化不良、腹痛泄瀉等症狀,乾薑具有顯著的溫中散寒作用。
此外,乾薑還能回陽救逆,對於因寒邪侵襲、陽氣衰微導致的昏迷、脈微欲絕等危重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救治作用。因此,「壯原湯」中加入乾薑,可有效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改善患者體質,促進疾病康復。
「壯原湯」中加入砂仁,主要考量其以下功效:
- 行氣止痛: 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化濕、溫中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濕阻滯導致的胃脘疼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砂仁可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
- 醒脾開胃: 砂仁具有芳香健脾的功效,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進而達到增強體質的效果。
因此,在「壯原湯」中加入砂仁,可發揮其行氣止痛、醒脾開胃的功效,達到溫補脾胃、增強體質的目的。
壯原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為了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壯原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陳皮可幫助健脾開胃,促進消化吸收,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利用。
二、行氣化痰:陳皮能行氣解鬱,化痰止咳,可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痰濕阻滯,進一步促進氣血生成,達到壯原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壯原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下焦虛寒」所致諸症,包含:
- 水濕停聚:如中滿腫脹、陰囊及雙腿水腫、面部浮氣,此因腎陽不足,氣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而溢於肌表。
- 氣機上逆:上氣喘急,乃下焦虛寒,腎不納氣,兼脾虛不運,痰濕壅肺所致。
- 小水不利:因命門火衰,膀胱氣化無力,排尿不暢。
全方針對下焦陽虛、中土失運、水濕氾濫之病機,以溫補脾腎、化氣利水為核心。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補脾腎陽氣:
- 人參、白朮、茯苓(四君子湯去甘草):益氣健脾,助運化濕,杜絕水濕生成之源。
- 破故紙(補骨脂)、大附子、桂心、乾薑:峻補命門之火,溫腎陽以復氣化,兼暖脾陽散寒濕。此四味為「益火之源」的關鍵,尤附子通行十二經,破陰凝而布陽氣。
理氣化痰濕:
- 砂仁、陳皮:醒脾化濕,理氣寬中,助參、術運化中焦,防補藥壅滯。
- 隨證加減:痰濕盛加半夏、桑白皮降氣化痰;氣滯加厚朴、木香或沉香、烏藥,疏通三焦氣機。
標本兼治之配伍:
- 方中補瀉並行,以溫陽治本為主,佐宣暢氣機為輔。茯苓淡滲利水,薑、附溫化寒濕,從二便分消;人參、白朮固護正氣,防溫燥傷陰。
- 加減靈活性:針對水腫、痰喘、氣滯等兼證調整,如薏苡仁利水滲濕,厚朴降氣除滿,體現「因人立法」的辨證思維。
綜論
壯原湯以「脾腎同調」為綱,透過溫陽化氣、健脾滲濕、理氣行滯,恢復下焦氣化與中焦轉輸功能,使水濕得行、喘滿自平。其組方層次分明,緊扣「虛寒致腫」病機,體現中醫「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範式。
傳統服藥法
人參2錢,白朮2錢,茯苓1錢,破故紙1錢,桂心5分,大附子5分,乾薑5分,砂仁5分,陳皮7分。有痰,加半夏1錢;喉中痰聲,加桑白皮1錢,咳嗽亦加;腳跌面腫,加薏苡仁2錢;中氣不轉運,不知餓,加厚朴、木香;氣鬱不舒,加沈香、烏藥,臨服磨入;氣虛甚者,人參加作5錢,大附子
水煎,食遠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壯原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五。 組成:人參2錢,白朮2錢,茯苓1錢,破故紙1錢,桂心5分,大附子5分,乾薑5分,砂仁5分,陳皮7分。 主治:下焦虛寒,中滿腫脹,小水不利,上氣喘急,陰囊兩腿皆腫,或面有浮氣。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