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痰丸

逐痰丸

ZHU T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8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肺經 17%
脾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9%
膽經 8%
三焦經 4%
心經 4%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逐痰丸中加入瓜蔞,主要考量其清熱化痰利濕解毒的功效。

瓜蔞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利濕消腫之效。其清熱化痰作用可針對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等症狀,而利濕解毒則可針對濕熱內蘊、痰濕壅肺等病症。因此,逐痰丸中加入瓜蔞,可加強其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痰熱、濕熱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病症。

逐痰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因其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止痙、消痰散結等功效。

方劑中加入天南星,旨在通過其燥濕化痰之力,針對痰濕阻肺、咳嗽痰多等症狀,起到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此外,天南星亦可散結消腫,對於痰濁凝結所致的胸悶、呼吸不暢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逐痰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針對痰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經,能清心火、瀉胃火、降肝火,並可燥濕化痰,對於因熱邪壅肺、痰熱阻絡而引起的咳嗽、咳痰、胸悶等症狀,有著良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黃連也能抑制細菌生長,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緩解炎症反應,改善痰液粘稠,促進痰液排出。

逐痰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痰飲為濕濁凝結所致,半夏可燥濕化痰,使痰液稀釋易於排出。

二、降逆止嘔: 逐痰丸常用於治療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而痰多常伴隨嘔逆。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抑制因痰阻氣道所引起的噁心嘔吐,使痰液更容易排出。

因此,半夏在逐痰丸中起著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

逐痰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行氣,疏肝解鬱: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疏肝解鬱的功效。痰濁多因氣滯痰阻所致,陳皮能理氣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胸悶、咳嗽等症狀。

二、燥濕化痰,健脾和胃:陳皮還能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痰濁的產生也與脾胃運化失調有關,陳皮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減少痰液的生成。

逐痰丸中包含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化痰: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積、利水消腫之功效。痰液的形成往往與氣機阻滯、痰溼內停有關,青皮能行氣解鬱,使氣機通暢,從而利於痰液的排出。
  2. 疏肝理氣:青皮還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痰液停滯。肝氣鬱結會導致氣機不暢,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進而加重痰溼的形成。青皮疏肝理氣,可改善肝氣鬱結,促進脾胃運化,減少痰液的生成。

逐痰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基於其「瀉下逐水」的功效,用以治療痰濁壅塞、胸悶氣喘等症狀。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對於痰濁壅塞者,大黃可通過瀉下作用,促進腸道蠕動,排出積聚於體內的痰濁,達到逐痰的效果。此外,大黃亦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消除炎症反應,緩解胸悶氣喘等不適。因此,在逐痰丸的組成中,加入大黃能起到瀉下逐水、清熱解毒、緩解痰濁壅塞的作用。

逐痰丸中加入青黛,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狀,青黛能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幫助緩解症狀。

二、 疏散風熱,利咽開音: 青黛能疏散風熱,利咽開音,對於風熱犯肺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逐痰丸中加入青黛,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疏散風熱、利咽開音等多重作用,有效緩解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咳痰等症狀。

逐痰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助痰外出: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燥溼化痰之效。痰阻氣滯,則胸悶氣短,咳嗽痰多,木香能行氣散結,使痰液易於排出。
  2. 調和脾胃,助藥力發揮: 逐痰丸多以燥溼化痰爲主,容易損傷脾胃,而木香能健脾和胃,緩解藥性對脾胃的損傷,有利於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避免副作用的產生。

綜上,木香在逐痰丸中起到行氣止痛、助痰外出,以及調和脾胃,增強藥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逐痰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上焦郁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咽喉煩躁,噎塞如有所梗,吐不出,咽不下」,此證屬中醫「痰火鬱結」之範疇,其病機關鍵在於:

  1. 痰熱膠結:痰濁與火熱互結於上焦(心肺所居之處),阻遏氣機,故見胸膈痞悶、咽喉不利,甚則如物梗阻,符合「梅核氣」之部分表現。
  2. 火鬱上焦:鬱火內生,灼津成痰,痰火交熾,故煩躁、咽喉乾燥;火性炎上,痰隨火升,故症狀集中於頭面咽喉。
  3. 氣機壅滯:痰阻氣道,肺胃失降,故有噎塞、吐咽不暢之感。

此證常見於情志不遂、飲食辛辣厚味,導致肝鬱化火、痰熱內生,或外感熱邪未清,煉液為痰,痰火搏結而上逆。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逐痰丸以「清熱化痰、瀉火行氣」為核心,方中藥物可歸納為五大類:

1. 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 紫海蛤(煅製)
    • 傳統用煅海蛤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童便淬製增強其降火潛陽之效;配合瓜蔞(原方用鮮瓜蔞拌粉)強化寬胸化痰、潤燥開結之功。
    • 此為方中君藥,針對痰熱膠結之病根。
  • 膽南星
    • 牛膽製南星苦涼,長於清熱化痰、熄風定驚,善治痰熱蒙蔽上焦之證。
  • 半夏(薑礬製)
    • 薑汁、白礬制後減其燥性,增其化痰降逆之效,專化痰濕壅滯。

2. 瀉火解毒

  • 黃連
    • 雖原方用量缺失,但黃連清心瀉火、燥濕解毒,直折上焦鬱火,與膽星、海蛤協同清熱痰。
  • 青黛
    • 咸寒入肝,清肝瀉火、涼血解毒,助黃連解鬱火,兼治痰熱化風之潛在病機。
  • 大黃(酒蒸)
    • 酒製後瀉下力緩,偏於清熱瀉火、活血導滯,使痰火從下焦而解,具「釜底抽薪」之效。

3. 行氣解鬱

  • 陳皮、青皮
    • 理氣化痰,破滯消積,針對痰阻氣滯之胸膈痞滿,助痰火消散。
  • 木香
    • 辛溫行氣,疏暢三焦,防寒涼藥凝滯氣機。

4. 調和藥性

  • 薑汁、竹瀝
    • 薑汁和胃化痰,竹瀝清熱滑痰,兩者為丸,既能助化痰之力,又可制諸藥之寒。

配伍特點

  • 痰火並治:清熱瀉火(黃連、青黛)與化痰散結(海蛤、膽星、半夏)並用。
  • 標本兼顧:行氣破滯(青皮、木香)與瀉下導滯(大黃)同施,既開痰火之結,又導邪下行。
  • 升降相因:化痰藥多降逆,而行氣藥升散,恢復氣機升降之常。

總結

逐痰丸之設計,體現「治痰先治火,治火需行氣」的思路,通過清熱化痰、瀉火行氣,解除上焦痰火膠結、氣機壅滯之證。現代可應用於痰熱型慢性咽炎、焦慮症伴咽喉異物感、或部分呼吸道疾病見痰黃黏稠者,然須辨證屬痰熱為前提。

傳統服藥法


紫海蛤(如雞子大者1斤,火煅紅,淬入童便內,如此3次,為末,卻用鮮瓜蔞拌粉,搗千餘下乃勻,稀稠得宜,作餅子,將麻繩穿,懸當風處吹乾,為末)4兩,南星(牛膽制),黃連、半夏4兩(用薑礬者,滴香油數點,煮令透,炒黃色),陳皮(去白)2兩,青皮(炒)2兩,大黃(酒拌,九蒸九曬)5兩,青黛1兩,木香5錢。
上為末,薑汁、竹瀝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0-40丸,薑湯送下。
方中南星、黃連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化痰、利咽消腫的功效,適用於上焦鬱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咽喉煩躁,噎塞如有所梗,吐不出,咽不下。但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瀉多痰心情煩燥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逐痰丸, 出處:《外科百效》卷二。 組成:陳皮(皮白)1兩,半夏(熱水泡7次)1兩,南星(熱水泡7次)1兩,香附子(去毛)1兩。 主治:梅核氣。因積熱生痰後,痰積如核在喉中,吞之則不下,吞則在喉,但可以進水,不可以進飲食。

逐痰丸, 出處:《濟陽綱目》卷七十四。 組成:紫海蛤(如雞子大者1斤,火煅紅,淬入童便內,如此3次,爲末,卻用鮮瓜蔞拌粉,搗千餘下乃勻,稀稠得宜,作餅子,將麻繩穿,懸當風處吹乾,爲末)4兩,南星(牛膽制),黃連、半夏4兩(用薑礬者,滴香油數點,煮令透,炒黃色),陳皮(去白)2兩,青皮(炒)2兩,大黃(酒拌,九蒸九曬)5兩,青黛1兩,木香5錢。 主治:上焦鬱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咽喉煩躁,噎塞如有所梗,吐不出,咽不下。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