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已寒丸

XIAO YI H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元戎》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6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肝經 23%
胃經 15%
腎經 15%
肺經 7%
大腸經 7%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小已寒丸中包含艾葉,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散寒: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小已寒丸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經行不暢等症狀,而艾葉的溫經散寒作用,能有效緩解寒凝血瘀,改善經血運行不暢,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艾葉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瘀血的消散,進一步緩解疼痛。

因此,小已寒丸中加入艾葉,能起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雙重功效,更好地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婦科疾病。

小已寒丸中包含蒼朮,主要是因為蒼朮具有以下功效:

  1. 燥濕健脾: 小已寒丸主治脾胃虛寒,濕邪困脾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健脾,能祛除脾胃濕邪,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脾胃功能。
  2. 祛風除濕: 蒼朮亦具祛風除濕功效,可祛除風寒濕邪,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腹痛、泄瀉等症亦有治療作用。

因此,蒼朮的燥濕健脾、祛風除濕之效,與小已寒丸的治療方向一致,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濕邪困脾之症狀。

小已寒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小已寒丸多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而陳皮能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緩解寒凝氣滯之症。
  2. 燥濕止瀉:陳皮具有燥濕之性,能燥除脾胃濕氣,止瀉止痛。對於小兒脾胃虛弱,寒濕內蘊所致的腹瀉,陳皮能起到健脾燥濕,止瀉止痛的作用。

總之,陳皮在小已寒丸中發揮著理氣健脾、燥濕止瀉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寒凝氣滯、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

小已寒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溫暖脾胃,散寒止痛,可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胃脘疼痛、嘔吐、腹痛泄瀉等症狀。對於小已寒丸所針對的寒凝氣滯、胃脘疼痛、嘔吐等病症,吳茱萸能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小已寒丸主治功效分析

小已寒丸,出自《景嶽全書》,又名強中丸。其主治功效,從古籍記載及組成藥物分析,可歸納如下:

主治病證

  • 脾胃積冷,中寒洞泄:此為本方主要針對的病機。脾胃陽氣虛弱,寒邪內侵,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表現為腹瀉,且瀉下如水,故稱「洞泄」。
  • 倦怠,不思飲食:脾胃虛寒,運化無力,氣血生化不足,導致身體疲憊乏力,精神萎靡,食慾不振。
  • 進食,止自汗:此為本方在改善脾胃功能後的正面效應。脾胃功能恢復,氣血得以充養,則可增進食慾,並因陽氣振奮,固攝作用增強,而止自汗。
  • 厚腸胃:此為本方治療脾胃虛寒的最終目的,通過溫陽散寒,健脾燥濕,來恢復腸胃正常的運化功能。

治療原理

小已寒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溫中散寒,健脾燥濕。其組方藥物配伍精妙,相互協同,共同發揮作用:

  • 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因寒冷引起的腹痛泄瀉。
  • 蒼朮:性溫,味辛、苦,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消食化滯的作用。能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去除體內濕邪,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
  • 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能調暢脾胃氣機,促進消化吸收,並能化解體內停滯的痰濕。
  • 吳茱萸:性熱,味辛、苦,歸肝、脾、胃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溫中散寒,止腹痛泄瀉,並能降逆止嘔,改善因脾胃寒邪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諸藥合用,溫散寒邪,健脾燥濕,使脾胃陽氣得以振奮,運化功能恢復,從而達到治療脾胃積冷,中寒洞泄,倦怠,不思飲食等症的目的。 方中以艾葉溫陽散寒為主,蒼朮、陳皮健脾燥濕、理氣化滯為輔,吳茱萸溫中散寒、止痛降逆為佐,合力達到溫中健脾,散寒止瀉之效。

總結

小已寒丸的組成,充分體現了中醫「寒者溫之」的治療原則。針對脾胃虛寒的病機,以溫散寒邪、健脾燥濕為核心,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組方精煉,藥物配伍協同,具有良好的臨牀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艾葉4兩,蒼朮1兩(炒),陳皮2兩(炒),吳茱萸2兩(炒)。進食;止自汗,厚腸胃。
上藥用米醋2升浸一宿,漉出曬乾,再於原浸藥醋內拌和勻,炒令紫色,焙乾為末,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已寒丸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經常疲勞想睡食慾不振陰莖勃起不倒身體容易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小已寒丸, 出處:《元戎》。 組成:艾葉4兩,蒼朮1兩(炒),陳皮2兩(炒),吳茱萸2兩(炒)。 主治:進食;止自汗,厚腸胃。主治:脾胃積冷,中寒洞泄,倦怠,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