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已寒丸

XIAO YI H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元戎》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肝經 23%
胃經 15%
腎經 15%
肺經 7%
大腸經 7%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小已寒丸中包含艾葉,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散寒: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小已寒丸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經行不暢等症狀,而艾葉的溫經散寒作用,能有效緩解寒凝血瘀,改善經血運行不暢,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艾葉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瘀血的消散,進一步緩解疼痛。

因此,小已寒丸中加入艾葉,能起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雙重功效,更好地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婦科疾病。

小已寒丸中包含蒼朮,主要是因為蒼朮具有以下功效:

  1. 燥濕健脾: 小已寒丸主治脾胃虛寒,濕邪困脾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健脾,能祛除脾胃濕邪,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脾胃功能。
  2. 祛風除濕: 蒼朮亦具祛風除濕功效,可祛除風寒濕邪,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腹痛、泄瀉等症亦有治療作用。

因此,蒼朮的燥濕健脾、祛風除濕之效,與小已寒丸的治療方向一致,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濕邪困脾之症狀。

小已寒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小已寒丸多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而陳皮能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緩解寒凝氣滯之症。
  2. 燥濕止瀉:陳皮具有燥濕之性,能燥除脾胃濕氣,止瀉止痛。對於小兒脾胃虛弱,寒濕內蘊所致的腹瀉,陳皮能起到健脾燥濕,止瀉止痛的作用。

總之,陳皮在小已寒丸中發揮著理氣健脾、燥濕止瀉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寒凝氣滯、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

小已寒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溫暖脾胃,散寒止痛,可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胃脘疼痛、嘔吐、腹痛泄瀉等症狀。對於小已寒丸所針對的寒凝氣滯、胃脘疼痛、嘔吐等病症,吳茱萸能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艾葉,性溫,味苦辛,入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宮冷不孕等症狀。

蒼朮,性溫,味苦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常與厚朴、陳皮等配伍,用於治療脾虛運不健所致的脘腹痞脹、食慾不振、泄瀉痢疾等症。

陳皮,性溫,味苦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理氣行氣方面,可行氣、燥濕、化痰,常用於濕阻氣滯痰凝所致之肺失宣肅、脾失健運之證。止咳化痰方面,可溫化寒痰,宣肺止咳,常用於濕痰咳嗽,寒痰咳嗽等。健脾胃方面,可行氣止痛、健脾和中,常用於脾胃氣滯證。消食化積方面,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常用於食積、消化不良等。燥濕方面,可燥濕化痰,理氣健脾,常用於胸中痰飲、脘痞腹脹、脾虛食少、嘔吐泄瀉等。活絡止痛方面,可活絡止痛,常用於脾胃氣滯較甚,脘腹脹痛較劇者。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腎經。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等功效。常用於治療陽虛腹瀉、嘔吐、腹痛等症狀。

中藥方劑「小已寒丸」,由艾葉、蒼朮、陳皮、吳茱萸四味藥組成。具有溫經散寒、補陽調經、健脾益氣、止瀉止嘔、理氣行氣等功效。主治脾胃虛寒所致的泄瀉、腹痛、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艾葉4兩,蒼朮1兩(炒),陳皮2兩(炒),吳茱萸2兩(炒)。進食;止自汗,厚腸胃。
上藥用米醋2升浸一宿,漉出曬乾,再於原浸藥醋內拌和勻,炒令紫色,焙乾為末,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已寒丸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經常疲勞想睡食慾不振陰莖勃起不倒身體容易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小已寒丸, 出處:《元戎》。 組成:艾葉4兩,蒼朮1兩(炒),陳皮2兩(炒),吳茱萸2兩(炒)。 主治:進食;止自汗,厚腸胃。主治:脾胃積冷,中寒洞泄,倦怠,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