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灸丹

SHENG JI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産寶諸方》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肝經 23%
胃經 15%
腎經 15%
肺經 7%
大腸經 7%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勝灸丹方中包含艾葉,乃因其性溫熱,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功效。艾葉氣味芳香,能通透經絡,並具有殺菌作用,可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此外,艾葉還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傷口癒合。因此,勝灸丹方中加入艾葉,不僅可溫經散寒,更可活血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勝灸丹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藥性。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降逆止嘔等功效。其溫經散寒作用可有效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體表寒涼、四肢厥冷、疼痛等症狀。而止痛止癢的功效則能緩解因寒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

因此,勝灸丹中加入吳茱萸,可以幫助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勝灸丹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1. 燥濕化濁: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濁、祛風止痛的功效。勝灸丹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痹痛、風寒濕阻等病症,蒼朮能有效驅散寒濕,使氣血通暢,緩解疼痛。
  2. 升陽散寒:蒼朮還具有升陽散寒的作用,能提升陽氣,驅散體內的寒邪。勝灸丹常用於治療脾陽不足、寒凝血脈等病症,蒼朮可溫陽補脾,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病目的。

勝灸丹方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和胃止嘔: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的功效。勝灸丹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陳皮有助於溫中散寒,消食導滯,緩解脾胃不和,促進消化,達到止嘔止瀉的效果。
  2. 行氣活血,消腫止痛:陳皮還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勝灸丹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配伍,陳皮可以協同藥力,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幫助患處恢復。

主治功效


勝灸丹

中藥方劑「勝灸丹」,主要成分是:艾葉、吳茱萸、蒼朮、陳皮。主治功效是:子宮虛冷:子宮受寒,缺乏溫暖;累月經年:長年累月,持續不斷;半生瘀血內泊:半生的瘀血淤積在體內。

艾葉

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等功效。艾葉能夠溫經散寒,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宮冷不孕等症狀。此外,艾葉還具有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婦科疾病、風濕性關節炎、肌肉疼痛等疾病。艾灸療法是通過艾葉的燃燒、灸熱或貼敷等方式,刺激特定穴位,進而達到通經絡的作用。

蒼朮

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在傳統中醫中,蒼朮常與厚朴、陳皮等配伍,用於治療脾運不健所致的脘腹痞脹、食慾不振、泄瀉痢疾等症。此外,蒼朮還可外用,驅除穢惡之氣,治療皮膚瘡瘍。

陳皮

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理氣行氣方面,陳皮能行氣、燥濕、化痰,常用於濕阻氣滯痰凝所致之肺失宣肅、脾失健運之證。止咳化痰方面,陳皮能溫化寒痰,宣肺止咳,常用於濕痰咳嗽,寒痰咳嗽等。健脾胃方面,陳皮能行氣止痛、健脾和中,常用於脾胃氣滯證。消食化積方面,陳皮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常用於食積、消化不良等。燥濕方面,陳皮能燥濕化痰,理氣健脾,常用於胸中痰飲、脘痞腹脹、脾虛食少、嘔吐泄瀉等。活絡止痛方面,陳皮能活絡止痛,常用於脾胃氣滯較甚,脘腹脹痛較劇者。

吳茱萸

性熱,味苦,歸肝、腎經。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吳茱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能散肝經之寒邪,解肝氣之鬱滯,溫經散寒,溫脾益腎、助陽止瀉。吳茱萸還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調中止瀉、散寒止痛,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痛。

總結

中藥方劑「勝灸丹」,主要成分是:艾葉、吳茱萸、蒼朮、陳皮。主治功效是:子宮虛冷:子宮受寒,缺乏溫暖;累月經年:長年累月,持續不斷;半生瘀血內泊:半生的瘀血淤積在體內。本方具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艾葉2兩,吳茱萸2兩(揀淨),蒼朮2兩(銼),陳皮2兩。
用醋三斤同浸一伏時,鍋中慢火煮,候爛,即入臼杵令勻;如未爛,時添醋,以爛為度,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溫酒飲下30粒,晚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勝灸丹, 出處:《産寶諸方》。 組成:艾葉2兩,吳茱萸2兩(揀淨),蒼朮2兩(銼),陳皮2兩。 主治:子宮虛冷,累月經年,半生瘀血內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