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艾茱丸中包含艾葉,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溫經止痛: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
- 止血化瘀:艾葉有收斂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傷口癒合,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艾葉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艾茱丸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健脾: 蒼朮性辛溫燥,能燥濕健脾,與艾葉、茱萸等藥材搭配,可有效祛除濕氣,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
- 祛風止痛: 蒼朮亦具祛風止痛之效,能緩解風寒溼邪引起的疼痛。艾茱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溼凝滯所致的關節疼痛、腰膝痠痛等症,蒼朮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祛風止痛作用。
總而言之,蒼朮在艾茱丸中扮演着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艾茱丸中包含香附,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氣機阻滯所引起的胸脅脹痛、腹痛、乳房脹痛等症狀。而艾茱丸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這些疾病往往與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有關,因此香附的加入可以起到疏肝理氣、調節氣血的作用。
- 溫中散寒,調和脾胃: 香附還具有一定的溫中散寒、調和脾胃的作用,可以緩解寒凝血瘀、脾胃虛寒所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艾茱丸中也常含有其他溫中散寒的藥材,例如艾葉、肉桂等,香附的加入可以與這些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中散寒、調和脾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藥效。
艾茱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溫中散寒之效,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由寒邪引起的胃痛、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而理氣止痛之效,則能疏通氣機,緩解氣滯引起的胃脘脹滿、胸悶、脅痛等症。
艾茱萸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更好地發揮其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艾茱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消積: 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配合艾葉、茱萸等溫熱藥物,可增強藥效,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腸胃功能,達到消積止痛的目的。
- 調和藥性: 橘皮性溫,可緩解艾葉、茱萸等藥物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腸胃造成刺激。同時,橘皮還可調和藥物,使藥效更加協調,發揮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艾茱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子宮久冷,赤白帶下」,其病機核心為下焦虛寒兼氣滯濕濁。子宮久冷指胞宮陽氣不足,陰寒內生;赤白帶下則反映寒濕久鬱,傷及血絡(赤帶)或濕濁不化(白帶)。方中以溫經散寒為主,佐以行氣化濕,使寒散氣行、濕濁得祛,帶下自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艾葉(1斤)
- 為君藥,性辛溫,直入下焦,溫經散寒、止血止帶。《本草綱目》言其「溫中逐冷除濕」,針對子宮虛寒之本,兼能固攝帶脈。
吳茱萸(4兩)
- 輔艾葉為臣,辛熱燥烈,善散肝經寒凝,暖胞宮而止痛。《神農本草經》載其主「溫中下氣」,助艾葉驅除下焦沉寒,並解氣滯之痛。
香附子(4兩)
- 行氣開鬱,疏解肝氣滯結。《本草正》稱其「專治氣結為病」,配合吳茱萸調暢氣機,防寒濕鬱滯氣血。
蒼朮(4兩)
- 燥濕健脾,祛下焦濕濁。《珍珠囊》謂其「能健胃安脾,諸濕腫非此不能除」,與香附共化濕滯,絕帶下之源。
橘皮(4兩)
- 理氣健脾,助蒼朮運化中焦,使濕無所生。其性溫,兼助艾葉、吳茱萸散寒。
配伍特點
- 醋製加強藥效:全方以米醋慢煮,醋酸收斂,助藥入肝經(肝主衝任),並增強散瘀止痛之效;醋糊為丸,持續發揮藥力。
- 溫通結合:艾葉、吳茱萸溫散寒邪,香附、橘皮行氣解鬱,蒼朮祛濕,形成「寒得溫則散,濕得燥則化,氣得行則通」之局。
- 標本兼治:子宮久冷為本(溫經),赤白帶下為標(燥濕行氣),二者並調。
推論延伸
此方除主治所述症狀外,若見經行腹痛、月經後期色暗、少腹冷脹等寒凝氣滯證,亦可加減應用。其組方思路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濕者燥之」的治法層次。
傳統服藥法
艾葉1斤,蒼朮4兩,香附子4兩,吳茱萸4兩,橘皮4兩。
上用米醋5升,慢火煮至醋乾為度,曬乾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空心、食前淡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艾茱丸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艾茱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一。 組成:艾葉1斤,蒼朮4兩,香附子4兩,吳茱萸4兩,橘皮4兩。 主治:婦人子宮久冷,赤白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