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金散

對金散

DUI JI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7%
胃經 25%
肺經 12%
肝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對金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是利用其理氣燥濕、和胃降逆的功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其辛散之性,能理氣解鬱,化解藥物中的寒涼之氣,防止藥物寒涼損脾胃;其燥濕之性,可燥濕化痰,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清除痰濁;其和胃降逆之性,能緩解藥物對胃腸的刺激,避免出現胃脘不適等副作用。

因此,加入陳皮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同時也保護了脾胃,使藥效更安全、更有效。

對金散中加入蒼朮,主要是基於其燥濕健脾的功效。

蒼朮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健脾開胃、祛風止痛的功效。對金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痰濁壅肺所致的咳嗽、哮喘等症,而蒼朮的燥濕健脾作用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痰濁的生成,同時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對金散中加入厚朴,是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其擅長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對金散主治金瘡潰爛、膿水不止,而厚朴的燥濕化痰之性,有助於清除傷口周圍的濕氣,促進傷口癒合。
  2. 行氣止痛: 厚朴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金瘡所引起的疼痛,厚朴能起到緩解作用,促進傷口恢復。

總而言之,厚朴在對金散中,既能化痰止咳,又能行氣止痛,有助於促進金瘡的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對金散】(繁體中文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脾洩」,即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其特點為大便稀溏、反覆發作、脘腹脹悶、食少乏力等。古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若脾虛失運,則水濕下注大腸而成泄瀉。「對金散」以健脾燥濕、理氣和中為核心,針對脾虛濕困之證而設。


二、組成與邏輯分析

1. 藥物組成

  • 陳皮(8兩):辛溫,歸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蒼朮(2兩):苦溫辛烈,歸脾、胃經,健脾燥濕、祛風散寒。
  • 厚朴(2兩):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行氣消脹、燥濕除滿。
  • 肉豆蔻(後加):辛溫,歸脾、胃、大腸經,溫中行氣、澀腸止瀉。
  • 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益氣和中,助脾胃運化。

2. 組方邏輯

  • 陳皮為君:用量獨重(8兩),彰顯其主導地位,重在理氣健脾,兼化濕濁。氣行則濕化,脾胃升降得調。
  • 蒼朮、厚朴為臣:二者協同健脾燥濕,蒼朮專祛脾濕,厚朴寬中除滿,合陳皮仿「平胃散」之意,共奏運脾除濕之效。
  • 肉豆蔻為佐:針對泄瀉日久、滑脫不固者,溫澀兼施,防濕去而正傷。
  • 生薑、大棗為使:和胃調中,緩和諸藥辛燥之性,兼助藥力布散。

3. 治療原理

  • 健脾燥濕:蒼朮、厚朴直祛脾濕,恢復運化;陳皮理氣助運,標本兼顧。
  • 理氣調中:氣滯則濕阻,厚朴、陳皮疏暢氣機,氣行濕自化。
  • 溫澀固腸(加肉豆蔻後):兼顧久瀉氣虛,防濕去正傷,澀腸以固其本。

此方結構簡練,核心在「運脾化濕」,體現「治瀉先理脾,脾健濕自除」的古法思維,尤適於濕勝困脾之輕證,或兼氣滯腹脹者。加減肉豆蔻後,更擴展至虛滑不固之證,展現靈活之變通。

傳統服藥法


陳皮8兩,蒼朮2兩,厚朴2兩。
加肉豆蔻更良。
上為末,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對金散, 出處:《醫燈續焰》卷八。 組成:大黃、黃芩各等分。 主治:偏正頭風。

對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引《如宜方》。 組成:陳皮8兩,蒼朮2兩,厚朴2兩。 主治:脾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