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清熱: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藥性偏於寒涼,能有效抑制濕熱之邪,並緩解因濕熱蘊結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 補腎生津: 生地黃能滋陰養腎,有助於改善腎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腰膝痠軟等症狀。此外,生地黃的生津作用能有效緩解濕熱導致的津液虧損,促進體內水液代謝,達到利水化濕的目的。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益陰化濕利節丸中發揮滋陰清熱、補腎生津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化濕利水、消炎止痛的療效。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利水滲濕:澤瀉味甘性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方劑中加入澤瀉,可幫助利水滲濕,排出體內過多的濕氣,達到化濕利節的效果。
- 清熱瀉火:澤瀉亦具清熱瀉火之功。方劑中加入澤瀉,可幫助清熱瀉火,緩解因濕熱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澤瀉在益陰化濕利節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既能利水滲濕,又能清熱瀉火,有助於達到益陰化濕利節的功效。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濕熱蘊結,導致血分瘀滯,而牡丹皮可清熱涼血,化瘀止痛,改善血液循環,緩解濕熱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 疏散風熱: 牡丹皮還兼具疏散風熱的作用,可散發鬱積於體內的熱邪。方劑中若兼有風熱之邪,牡丹皮可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消散風熱,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茯苓,能幫助排除體內過多的濕氣,有助於改善濕邪困脾所致的乏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 健脾益氣: 茯苓能健脾益氣,補益脾胃功能。濕邪困脾,易導致脾胃虛弱,影響消化吸收。茯苓的健脾作用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對營養的吸收,從而達到化濕利水的目的。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包含海桐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清熱利濕: 海桐皮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之效,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關節腫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 舒筋活絡: 海桐皮能舒筋活絡,祛風除濕,對於因濕熱侵襲所導致的關節疼痛、活動不便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海桐皮的加入可以有效地達到清熱利濕、舒筋活絡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關節疼痛等症狀。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薑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化濕止痛: 薑黃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化濕解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肢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薑黃可有效化解濕熱,緩解疼痛。
- 益氣健脾: 薑黃還具有健脾益氣、消食開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進而促進濕熱的代謝和排出。
因此,薑黃在益陰化濕利節丸中起着化濕止痛、益氣健脾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益陰化濕利節丸」方劑中包含「獨活」,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寒,祛除濕邪:獨活性溫,善於疏散風寒,又能祛除濕邪。方中以益陰化濕為主,但濕邪若與風寒相合,則難以徹底化解。獨活可助藥力疏散風寒,使濕邪更容易化解,達到益陰、化濕、利節之目的。
- 通利關節,止痛止癢:獨活有通利關節、止痛止癢之效,適用於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加入獨活可增強方劑的止痛止癢作用,緩解因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達到利節的效果。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沒藥,主要是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止痛:沒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沒藥,可幫助改善因濕熱鬱結導致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
- 補益肝腎:沒藥性溫,入肝腎經,能補益肝腎,並促進氣血運行。此方旨在益陰化濕,而肝腎陰虛往往是濕熱之源,故加入沒藥可起到補益肝腎,從根本上化解濕熱的作用。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濕止痛:秦艽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並能祛除風濕邪氣,止痛消腫,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關節疼痛、筋骨痠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清熱利濕:秦艽亦可清熱利濕,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綜上所述,秦艽在益陰化濕利節丸中起到祛風濕止痛、清熱利濕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濕熱蘊結導致的關節疼痛、筋骨痠痛等病症。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健脾化濕: 青皮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健脾化濕之功效。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困脾,導致的肢體困重、小便不利等症狀。青皮疏肝理氣,可以促進脾胃運化,化解濕熱,有利於水濕的代謝排出。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青皮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與茯苓、澤瀉等藥物配合,可以加強利水消腫的作用;與蒼朮、厚朴等藥物配合,可以加強健脾化濕的作用。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降火: 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清熱瀉火之效。方劑中加入知母,可針對濕熱蘊蒸、陰虛火旺之症,起到滋陰清熱、降火除濕的作用。
- 利水消腫: 知母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幫助化解體內濕熱,促進水液代謝,減少水腫。此功效與方劑中其他利水滲濕的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化濕利水、消腫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陰化濕利節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用於「腎虛風濕侵襲之關節痛」,其病機為腎陰不足,兼受風濕邪氣侵擾經絡關節,導致筋骨失養、氣血痺阻。臨床表現或見關節腫痛、屈伸不利,伴腰膝酸軟、口乾咽燥等陰虛濕滯之象。方名「益陰化濕利節」直指其效,既能滋養腎陰以固本,又可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以治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滋陰補腎為主,祛濕通絡為輔」為框架,可分為三組藥物協同作用:
滋陰補腎組
- 生地(4錢):為君藥,性甘寒,長於滋腎陰、養肝血,兼清虛熱,奠定補虛基礎。
- 鹽柏(1錢半)、知母(1錢半,炒):助生地滋陰降火,鹽柏引藥入腎,知母清熱潤燥,針對陰虛內熱之病理。
- 澤瀉(1錢半)、丹皮(1錢半)、雲苓(3錢):瀉濁利濕兼涼血,使滋陰不戀濕,濕去則陰自復。
祛濕利節組
- 海桐皮(2錢)、秦艽(2錢)、獨活(1錢半):祛風濕、舒筋活絡,海桐皮偏走下肢,秦艽通利關節,獨活善除深伏風寒濕邪。
- 片薑黃(1錢):破血行氣,專攻肩臂痹痛,與獨活上下相應。
理血行氣組
- 沒藥(2錢):散瘀定痛,助消關節腫痛。
- 青皮(1錢半):疏肝破氣,防濕阻氣滯,亦助沒藥活血。
三、方劑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以生地、鹽柏、知母補腎陰治本;風濕藥與活血藥並用,針對標實。
- 動靜結合:滋陰藥多靜膩,佐澤瀉、雲苓滲濕,青皮行氣,使補而不滯。
- 上下分消:獨活走下焦,薑黃走上肢,配合海桐皮、秦艽通行周身,體現「分經論治」思維。
四、推論可能作用機制
從中醫理論看,此方通過:
- 滋養腎陰以充實筋骨,改善關節失濡;
- 祛風濕、化瘀血以疏通經絡,緩解痺痛;
- 利濕而不傷陰,清熱而不助寒,契合「腎虛夾濕熱」之複雜病機。全方構成嚴謹,堪為滋陰祛濕通痹之代表配伍。
傳統服藥法
生地4錢,澤瀉1錢半,丹皮1錢半,雲苓3錢,海桐皮2錢,片薑黃1錢,獨活1錢半,沒藥2錢,秦艽2錢,青皮1錢半,鹽柏1錢半,知母1錢半(炒)。
益陰補腎,化濕利節。
上為細末,煉蜜為小丸。
每服2錢,白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益陰化濕利節丸,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生地4錢,澤瀉1錢半,丹皮1錢半,雲苓3錢,海桐皮2錢,片薑黃1錢,獨活1錢半,沒藥2錢,秦艽2錢,青皮1錢半,鹽柏1錢半,知母1錢半(炒)。 主治:益陰補腎,化濕利節。主治:腎虛風濕侵襲之關節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