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陰化濕利節丸

YI YIN HUA SHI LI JI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腎經 18%
心經 15%
肺經 14%
脾經 11%
胃經 10%
膽經 5%
膀胱經 4%
肝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清熱: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藥性偏於寒涼,能有效抑制濕熱之邪,並緩解因濕熱蘊結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2. 補腎生津: 生地黃能滋陰養腎,有助於改善腎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腰膝痠軟等症狀。此外,生地黃的生津作用能有效緩解濕熱導致的津液虧損,促進體內水液代謝,達到利水化濕的目的。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益陰化濕利節丸中發揮滋陰清熱、補腎生津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化濕利水、消炎止痛的療效。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澤瀉味甘性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方劑中加入澤瀉,可幫助利水滲濕,排出體內過多的濕氣,達到化濕利節的效果。
  2. 清熱瀉火:澤瀉亦具清熱瀉火之功。方劑中加入澤瀉,可幫助清熱瀉火,緩解因濕熱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澤瀉在益陰化濕利節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既能利水滲濕,又能清熱瀉火,有助於達到益陰化濕利節的功效。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濕熱蘊結,導致血分瘀滯,而牡丹皮可清熱涼血,化瘀止痛,改善血液循環,緩解濕熱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2. 疏散風熱: 牡丹皮還兼具疏散風熱的作用,可散發鬱積於體內的熱邪。方劑中若兼有風熱之邪,牡丹皮可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消散風熱,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茯苓,能幫助排除體內過多的濕氣,有助於改善濕邪困脾所致的乏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2. 健脾益氣: 茯苓能健脾益氣,補益脾胃功能。濕邪困脾,易導致脾胃虛弱,影響消化吸收。茯苓的健脾作用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對營養的吸收,從而達到化濕利水的目的。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包含海桐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清熱利濕: 海桐皮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之效,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關節腫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舒筋活絡: 海桐皮能舒筋活絡,祛風除濕,對於因濕熱侵襲所導致的關節疼痛、活動不便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海桐皮的加入可以有效地達到清熱利濕、舒筋活絡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關節疼痛等症狀。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薑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化濕止痛: 薑黃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化濕解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肢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薑黃可有效化解濕熱,緩解疼痛。
  2. 益氣健脾: 薑黃還具有健脾益氣、消食開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進而促進濕熱的代謝和排出。

因此,薑黃在益陰化濕利節丸中起着化濕止痛、益氣健脾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益陰化濕利節丸」方劑中包含「獨活」,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寒,祛除濕邪:獨活性溫,善於疏散風寒,又能祛除濕邪。方中以益陰化濕為主,但濕邪若與風寒相合,則難以徹底化解。獨活可助藥力疏散風寒,使濕邪更容易化解,達到益陰、化濕、利節之目的。
  2. 通利關節,止痛止癢:獨活有通利關節、止痛止癢之效,適用於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加入獨活可增強方劑的止痛止癢作用,緩解因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達到利節的效果。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沒藥,主要是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止痛:沒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沒藥,可幫助改善因濕熱鬱結導致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
  2. 補益肝腎:沒藥性溫,入肝腎經,能補益肝腎,並促進氣血運行。此方旨在益陰化濕,而肝腎陰虛往往是濕熱之源,故加入沒藥可起到補益肝腎,從根本上化解濕熱的作用。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濕止痛:秦艽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並能祛除風濕邪氣,止痛消腫,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關節疼痛、筋骨痠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清熱利濕:秦艽亦可清熱利濕,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綜上所述,秦艽在益陰化濕利節丸中起到祛風濕止痛、清熱利濕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濕熱蘊結導致的關節疼痛、筋骨痠痛等病症。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健脾化濕: 青皮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健脾化濕之功效。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困脾,導致的肢體困重、小便不利等症狀。青皮疏肝理氣,可以促進脾胃運化,化解濕熱,有利於水濕的代謝排出。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青皮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與茯苓、澤瀉等藥物配合,可以加強利水消腫的作用;與蒼朮、厚朴等藥物配合,可以加強健脾化濕的作用。

益陰化濕利節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降火: 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清熱瀉火之效。方劑中加入知母,可針對濕熱蘊蒸、陰虛火旺之症,起到滋陰清熱、降火除濕的作用。
  2. 利水消腫: 知母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幫助化解體內濕熱,促進水液代謝,減少水腫。此功效與方劑中其他利水滲濕的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化濕利水、消腫止痛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益陰化濕利節丸 」

中藥方劑「 益陰化濕利節丸 」,主要成分是:生地黃,澤瀉,牡丹皮,茯苓,海桐皮,薑黃,獨活,沒藥,秦艽,青皮,知母。主治功效是:腎氣虛弱,導致風濕侵襲關節,引起疼痛。

生地黃

生地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

澤瀉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澤瀉能通行小便,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被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疾病。

牡丹皮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牡丹皮清營血之實熱,同時還能治陰虛發熱。牡丹皮中的植物鞣素、芳香油和皁苷等成分有助於擴張血管、增強血管壁強度、促進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循環、止血,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細胞的氧氣和營養供應。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

海桐皮

海桐皮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包括驅蟲殺蟲、祛風除濕、溫筋活血、止痛、活血化瘀、化腐生肌、通經絡、散血等。在中醫臨牀上,海桐皮廣泛用於治療痢疾、蛔蟲病、肝吸蟲病、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瘀血淤滯、血瘀經閉、血瘀性疼痛、瘡瘍、經門不利、經絡痛、瘕積瘀血、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多種疾病。

薑黃

薑黃具有破血消癥、止血、理氣行氣、降氣、通經、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祛風除濕等功效。它能破血行氣、化瘀散結,可治療血瘀氣滯、胞腹脅痛、婦女痛經、閉經、產後瘀滯腹痛、風濕痹痛,亦可治黃疸、胸悶、痞悶;還能止血、促進血小板聚集,縮短凝血時間,可治吐血、衄血、尿血,並治痔疾;薑黃素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氣血運行,調節氣機,改善氣滯血瘀引起的疾病,如胸悶、腹脹、胃痛、痛經等;薑黃素可舒緩腸胃肌肉,減少腸胃氣體,有效消除腹部不適和脹氣等問題;薑黃中的姜黃素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血流運行,有助於調節經血量和經期;薑黃具有辛散溫通、活血行氣、祛瘀止痛之效,可治療心腹疼痛、經閉產後腹痛、跌打損傷、牙痛、癰腫疔毒;薑黃素可促進尿液排出和減少水分滯留,有效消除腫脹或浮腫;薑黃具有祛風除濕、行氣血、通經止痛之效,尤其中風痺臂痛,可以治療風寒濕痹、風痹臂痛、冷氣食積疼痛、氣證痞證、脹滿喘噎、胃脘痛、腹脅肩背及臂痛、痹、疝、四肢之風寒濕痹等。

獨活

獨活是一種中藥,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腰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產後瘀血等症狀。獨活常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沒藥

沒藥,性溫味苦,歸肝經,具有活血調經、散瘀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沒藥中含有的沒藥酸等樹脂酸類化合物可以刺激腎臟排泄過多的水和鈉離子,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沒藥常與乳香相須為用,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滯腫痛、外科癰疽腫痛、瘡瘍潰後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滯心腹諸痛。沒藥偏於散血化瘀,而乳香偏於行氣、伸筋。

秦艽

秦艽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清熱瀉火的功效主要表現在能夠清虛熱、瀉火之功,尤其擅長清骨蒸潮熱,是治療陰骨蒸潮熱的常用藥。祛風除濕的功效則體現在祛除體內風濕之邪,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以及清熱祛濕,使濕熱之邪從體內排出。清熱利尿的功效是通過清熱滋陰,使虛熱之邪得以緩解而實現,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皆可強筋骨,強筋骨為其要義。

青皮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青皮可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適用於肝鬱氣滯、經痛、跌打損傷等症狀。青皮還可以消積化滯,降氣止痛,常與山楂、神麴、麥芽等同用,以增強消積化滯之功。青皮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胸悶脹滿、呃逆等氣滯症狀。

知母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知母還具有抗菌作用,對各種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

結論

中藥方劑「 益陰化濕利節丸 」,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主治腎氣虛弱,導致風濕侵襲關節,引起疼痛。中藥方劑「 益陰化濕利節丸 」可以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提高生活質量。

傳統服藥法


生地4錢,澤瀉1錢半,丹皮1錢半,雲苓3錢,海桐皮2錢,片薑黃1錢,獨活1錢半,沒藥2錢,秦艽2錢,青皮1錢半,鹽柏1錢半,知母1錢半(炒)。
益陰補腎,化濕利節。
上為細末,煉蜜為小丸。
每服2錢,白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益陰化濕利節丸,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生地4錢,澤瀉1錢半,丹皮1錢半,雲苓3錢,海桐皮2錢,片薑黃1錢,獨活1錢半,沒藥2錢,秦艽2錢,青皮1錢半,鹽柏1錢半,知母1錢半(炒)。 主治:益陰補腎,化濕利節。主治:腎虛風濕侵襲之關節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