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脾鎮驚散

益脾鎮驚散

YI PI ZHEN J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心經 24%
肺經 19%
腎經 10%
胃經 10%
肝經 5%
心包經 5%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脾鎮驚散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氣健脾:人參為補氣藥,能補益元氣,健脾益胃,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從而改善因脾虛所致的驚悸、失眠等症狀。
  2. 安神定驚:人參能益氣養心,安神定志,對於因心脾兩虛引起的驚悸、失眠、心神不寧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人參在益脾鎮驚散中起到益氣健脾、安神定驚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驚悸、失眠等症狀的效果。

益脾鎮驚散中使用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精的功效。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血不足,易出現驚悸、失眠等症狀。白朮能補脾益氣,使脾胃運化正常,氣血充盈,從而鎮驚安神。
  2. 燥濕止瀉: 白朮亦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可治療脾虛濕困所致的腹瀉、食少、便溏等症狀。脾虛濕困可導致氣機不暢,影響心神,加重驚悸、失眠等症狀。白朮燥濕止瀉,可改善脾胃功能,從而有助於鎮驚安神。

益脾鎮驚散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血不足,易導致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茯苓健脾益氣,能改善脾胃功能,提升氣血生化,從而安神定志,緩解驚悸。
  2. 利水滲濕: 茯苓亦能利水滲濕,排除體內濕氣。濕邪困脾,易導致脾虛運化失調,進一步加重心神不安。茯苓利水滲濕,可祛除體內濕邪,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寧心安神之效。

益脾鎮驚散中包含硃砂,其主要原因有二:

  1. 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方中以其鎮定心神,緩解驚悸不安之症狀。
  2. 潛陽熄風:硃砂亦可潛陽熄風,抑制肝陽上亢,對於肝風內動、神志恍惚等症狀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硃砂在益脾鎮驚散中扮演著鎮心安神、潛陽熄風的角色,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驚悸不安、肝風內動等病症。

益脾鎮驚散中加入鈎藤,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平肝熄風:鈎藤味苦性平,入肝經,善於平肝熄風,可有效抑制肝風內動,從而鎮驚止痙,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驚癇、抽搐等症狀。
  2. 清熱解毒:鈎藤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益脾鎮驚散清熱解毒,降低因熱邪內擾而引發驚癇的風險,進一步增強其鎮驚功效。

鈎藤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協同增強益脾鎮驚散的鎮驚、清熱解毒功效,使之更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弱、肝風內動所致的驚癇、抽搐等症狀。

益脾鎮驚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方劑中可能存在某些藥性偏燥或偏寒的藥材,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中和藥性,使藥物更加平和,避免藥性過烈而傷及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的作用。它可以增強益脾鎮驚散的健脾益氣功效,並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鎮驚安神、緩解脾胃氣虛所致驚悸不安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脾鎮驚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證候:

  1. 「驚瀉」:小兒因驚嚇或氣虛導致腸胃功能紊亂,出現腹瀉,糞便黏稠如膠,顏色青綠似苔。
  2. 「氣弱受驚」:患兒體質虛弱,易受外界驚擾,心神不寧。
  3. 「夜卧不安,晝則驚惕」:夜間睡眠差,白天易受驚嚇,表現為精神緊張、躁動不安。

此證屬 「脾虛肝亢」 之象。驚嚇傷肝,肝氣亢逆則擾動心神;脾氣虛弱則運化失職,水穀不化而泄瀉。瀉下物色青,為肝木乘脾土之徵(中醫五行中,青色屬肝,肝木過盛則克伐脾土)。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益氣健脾(治本)

  • 人參(補元氣)、白朮(土炒)(健脾燥濕)、茯苓(利濕健脾)、炙甘草(益氣調中):合為 「四君子湯」 減人參用量之變方,專補脾氣,恢復運化功能。脾健則瀉自止,氣足則驚自平。
  • 土炒白朮:加強健脾止瀉之力,針對「驚瀉」之標。

2. 鎮心安神(治標)

  • 朱砂:重鎮安神,直折肝亢之火,安定受驚之心神。
  • 鈎藤:平肝息風,緩解驚惕躁動,抑肝之亢逆。二者配伍,一鎮一清,共調心神。

3. 調和肝脾

  • 鈎藤抑肝,四君補脾,形成 「扶土抑木」 之勢,改善肝木乘脾(即肝氣過旺壓制脾土功能)導致的腹瀉與不安。
  • 燈心湯送服:燈心草清心降火,引藥入心,助朱砂、鈎藤發揮鎮驚之效。

綜論治療機理

此方以 健脾為本,鎮驚為標,透過補益脾氣以固其虛,鎮靜心神以平其亢,標本兼顧。脾氣得充則肝木不妄動,心神得安則驚瀉自除。針對小兒「稚陰稚陽、易虛易實」之體,組方輕靈,重鎮與補益並行,補而不滯,鎮而不傷,契合兒科用藥特點。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半,白朮(土炒)3錢,茯苓3錢,朱砂8分,鈎藤2錢,甘草(炙)5分。
鎮心,抑肝,益脾。
上為細末。
每服1錢,燈心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益脾鎮驚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二。 組成:人參1錢半,白朮(土炒)3錢,茯苓3錢,朱砂8分,鉤藤2錢,甘草(炙)5分。 主治:鎮心,抑肝,益脾。主治:驚瀉。小兒氣弱受驚,夜卧不安,晝則驚惕,瀉泄糞稠若膠,色青如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