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丸

益母丸

YI MU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腎經 33%
胃經 33%
肺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益母丸]的組成中,包含知母,因為知母具有滋陰清熱和補腎的作用。知母能夠有效滋補腎陰,對於改善由腎陰虛引起的燥熱、潮熱等症狀有顯著效果。此外,知母還能清熱降火,對於熱毒引起的相關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使得[益母丸]在調理腎陰虛和改善熱症方面更加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母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益母丸(又名一母丸、知母丸)主治「子煩」,即妊娠期間因服藥或胎氣不安所導致的虛煩不寐。古代醫家認為,此證乃陰虛內熱擾動心神所致,表現為心煩躁擾、夜臥不安,類似虛煩不眠之狀。方中強調「因服藥致胎氣不安」,表明其針對誤治或過用溫燥藥物後,傷陰化熱的病理機轉,需清熱滋陰以安胎寧神。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君藥:知母(一兩)

    • 性味苦寒,歸肺、胃、腎經,善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針對「虛煩」之本,既能清除誤服溫藥後化生的內熱,又能滋養陰液,緩解陰虛火旺之躁擾。
    • 《神農本草經》載知母「主消渴熱中,除邪氣」,其清補兼施之性,尤適宜妊娠陰虛內熱之證。
  2. 佐使:棗肉為丸

    • 紅棗甘溫補脾,益氣養血,緩和知母苦寒之性,避免傷及胎元。
    • 丸劑形式緩釋藥力,適合妊娠期需長期調理之特點。
  3. 服法:人參湯送服

    • 人參補元氣、生津液,助知母益氣養陰,兼顧妊娠氣血耗傷之虛。
    • 人參之補與知母之清相配,形成「清熱不傷正,補虛不助火」的配伍邏輯。

治療原理

此方以知母為核心,直指陰虛內熱之病機:

  • 清熱以安神:透過知母瀉火,解除熱擾心神之煩躁。
  • 滋陰以固胎:知母滋腎陰,棗肉養脾血,陰液充足則胎氣自穩。
  • 益氣以載胎:人參補氣,氣足則胎有所附,防止因煩熱耗氣而胎動不安。

全方簡潔,體現「清補並用」之法,既顧及妊娠期用藥的安全性(避用峻烈之品),又針對誤治後虛熱證的關鍵矛盾,屬古代治療子煩的典型思路。

傳統服藥法


知母1兩(洗,焙)。
上為粗末,以棗肉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細嚼,煎人參湯送下。
一母丸(《醫方類聚》卷二二四引《管見良方》)、知母丸(《校注婦人良方》卷十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容易掉頭髮貧血心絞痛陰道炎前列腺炎白帶遺精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益母丸, 出處:《靈驗良方匯編》卷上。 組成:益母草4兩,白朮1兩,條芩8錢。 主治:孕婦諸證。

益母丸, 出處:《奇方類編》卷下。 組成:益母草1斤,川芎1兩,赤芍1兩,歸身1兩,朮香1兩。 主治:胎前産後百病。

益母丸, 出處:《婦人良方》卷十三引《産乳》。 組成:知母1兩(洗,焙)。 主治:子煩。妊娠因服藥致胎氣不安,有似虛煩不得卧者。

益母丸,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益母草8兩(不犯鐵器,摘、碎,風乾,爲末),當歸1兩,川芎1兩,赤芍1兩,木香(忌火)1兩,清陳1兩,阿膠1兩(蛤粉炒)。 主治:婦人經閉,胎前産後諸疾。

益母丸, 出處:《惠直堂方》卷四。 組成:益母草40斤(熬成膏約3斤),真龜膠1斤(蛤粉炒),白當歸2斤,川芎1斤(俱蒸熟)。 主治:胎動不安,難産,産後血氣痛,血暈,血崩虛脫,産後痰多,昏亂不知人事,月經先期或過期,赤白帶下,血枯,肉淋,吐血,便血,虛損,陰虛潮熱,骨痛,白濁,夢遺,足跟痛,心痛,血虛頭痛,腰痛脅脹,氣衝胸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