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平嗽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以緩解因肺熱燥咳而引發的咳嗽症狀。
知母性寒,入肺、胃經,能清肺熱,降胃火,並能滋陰潤肺,使燥熱之氣得以消除,從而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此外,知母還能清熱解毒,對因熱毒引起的咳嗽也有輔助作用。
總之,平嗽丸中加入知母,是利用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特性,以達到止咳平喘、改善肺熱燥咳症狀的效果。
平嗽丸中包含巴豆,看似矛盾,實則巧妙。巴豆性烈,為峻下逐痰藥,可強力宣肺排痰,用於寒痰壅肺,咳喘氣促之症。但巴豆毒性較大,不可單味使用。
方劑中,巴豆與其他藥物配伍,如甘草、桔梗等,可減緩其毒性,並增強其療效。巴豆可與甘草相配,減輕其毒性,並增強其化痰止咳的效果;與桔梗配伍,可增強宣肺止咳的作用。
總而言之,平嗽丸中加入巴豆,是為了利用其強力宣肺排痰的作用,但同時也通過與其他藥物的配伍,減輕其毒性,使其發揮最大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平嗽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多年冷嗽,氣逆痰多,遇寒即發」,意指此咳嗽屬於寒性、病程纏綿,痰濕內伏,每因外寒引動內邪而發作。症狀特點為:
- 痰多氣逆:痰濕阻肺,肺氣不降,故咳嗽伴隨痰壅、胸悶。
- 遇寒觸發:體內素有寒飲,外寒引動則症狀加劇,反映陽氣不足、寒濕內停之病機。
- 病程久滯:「多年冷嗽」提示病邪深伏,需溫化逐痰兼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化寒痰、逐飲降逆」為核心,藥物配伍體現攻補兼施、標本同治之法:
知母(1兩)
- 性味功效:苦寒,歸肺、胃、腎經,能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 方中作用:雖為寒藥,但此處與溫性藥配伍,主要用其「降肺氣」之功,抑制氣逆咳嗽;另可制約巴豆辛熱之性,防其燥烈傷陰。
真川貝(川貝母,去心,1兩)
- 性味功效:苦甘微寒,歸肺經,傳統用於化痰止咳、散結開鬱。
- 方中作用:針對「痰多」主症,能化痰散結,尤善化解黏滯之痰。其微寒之性與知母協同,調和巴豆之溫燥,避免過度傷津。
巴豆霜(2分)
- 性味功效: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具峻下冷積、逐痰行水之力。
- 方中作用:為方中關鍵藥,用量輕而力猛。其辛熱可溫散肺中沉寒,破除「多年冷嗽」之宿痰積飲;通過瀉下之功,使痰濕從二便排出(「通腑逐痰」)。巴豆製霜後毒性減緩,專取「攻逐」之效。
三、配伍與治療機理
- 寒熱並用:知母、川貝微寒,巴豆辛熱,形成「去性存用」之配伍,既能溫化寒痰,又避免過於燥熱。
- 標本兼治:巴豆攻逐有形之痰飲(治標),川貝、知母調理肺氣、化痰止咳(治本)。
- 劑型設計:米湯糊丸緩和藥性,使逐痰而不傷正,符合「久病宜緩攻」原則。
四、適用病機推論
此方針對「寒痰伏肺、氣機壅滯」之證,推測其咳嗽特徵應為:
- 痰色白或清稀,咳痰量多,遇冷加重;
- 可能伴隨胸膈滿悶、大便不通(寒積內阻);
- 舌苔白滑或膩,脈沉弦。
總結:平嗽丸以巴豆為君,溫通蕩滌;川貝、知母為臣佐,化痰降逆。全方側重「溫通攻逐」,適用於寒痰深伏、正氣未虛之頑固冷嗽,體現「峻藥緩攻」的古代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知母1兩,真川母(去心)1兩,巴豆霜2分。
上為末,用米湯漿糊為丸。
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平嗽丸,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知母1兩,真川母(去心)1兩,巴豆霜2分。 主治:多年冷嗽,氣逆痰多,遇寒即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