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癸湯

乙癸湯

YI GU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內科概要》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2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肝經 20%
腎經 17%
胃經 10%
脾經 10%
心經 10%
膽經 3%
膀胱經 3%
肺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乙癸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1. 滋陰清熱: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三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乙癸湯主治溫病後期,熱邪入營,陰液耗傷,出現發熱口渴、神昏譫語、脈數無力等症狀。生地黃可滋陰清熱,補充津液,緩解熱邪對機體的損害。
  2. 配伍相宜: 乙癸湯中其他藥物如麥冬、石膏、知母等,均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與生地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滋陰的功效。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物清熱瀉火可能造成的陰虛,使藥效更加平和有效。

乙癸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乙癸湯主要治療溫病後期,邪熱內陷,出現血分熱盛,症狀如高熱、煩躁、口渴、舌絳苔黃、脈數等。牡丹皮可清熱涼血,降低血分熱邪,改善患者症狀。
  2. 活血化瘀:牡丹皮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血瘀情況。溫病後期,邪熱傷津,容易導致血瘀。牡丹皮配合其他藥物,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乙癸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乙癸湯主治溫熱病,症見高熱、煩躁、口渴、咽喉腫痛、舌紅苔黃等,玄參可清熱解毒,消退熱毒,緩解患者的症狀。
  2. 滋陰潤燥,利咽止痛:玄參亦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溫熱病所致的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可起到滋潤喉嚨,利咽止痛的作用。

乙癸湯方劑中包含蟬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熱,止癢消腫: 蟬蛻性寒,入肺經,具有疏風散熱、止癢消腫的功效。乙癸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表證,症狀包括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皮膚瘙癢等。蟬蛻可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同時還可止癢消腫,緩解皮膚症狀。
  2. 透疹止癢: 乙癸湯亦可用於治療麻疹,蟬蛻則能疏散風熱,透發疹子,並止癢消腫。麻疹患者發疹初期常伴有高熱、咳嗽等症狀,蟬蛻可幫助疹子順利透發,減少瘙癢及其他不適。

乙癸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乙癸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肺氣虛,症狀包括咳嗽、氣短、乏力等。山藥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固腎止瀉的功效,可增強脾肺功能,提升機體抵抗力,輔助治療咳嗽、氣短等症狀。
  2. 滋陰潤肺:山藥兼具滋陰潤肺的功效,可滋養肺陰,緩解肺燥,有助於改善咳嗽、痰粘等症狀。同時,山藥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升抗病能力,配合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治療乙癸湯所針對的病症。

乙癸湯在傳統中醫學中是一種用於調理肝腎、滋陰補血的方劑。其組成成分多為具有滋補作用的中藥材,其中石蟹(或稱為海蟶、石蟬)的使用,在中醫藥理中,石蟹性味咸寒,入肝、腎經,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效。因其生長於海中岩石間,吸取海水精華,故被認為能補充人體的陰液,尤其適合治療因陰虛火旺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此外,石蟹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能增強人體免疫力,促進傷口愈合。在乙癸湯中加入石蟹,是為了增強整個方劑的滋陰效果,使藥物能夠更全面地調節肝腎功能,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石蟹屬海鮮類,對於海鮮過敏者應慎用,且在配伍使用時需遵從醫師指導,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乙癸湯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乙癸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犯肺,症狀包括發熱、咳嗽、痰黃稠、口乾咽痛等。菊花能清熱解毒,緩解肺熱,並可疏散風熱,改善口乾咽痛等症狀。
  2. 平肝清熱: 菊花還具有平肝清熱的作用,可緩解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目赤等症狀。乙癸湯中加入菊花,有助於緩解風熱引起的頭昏腦脹,並改善目赤腫痛。

總之,乙癸湯中加入菊花,不僅有助於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更能平肝清熱,達到綜合治療風熱犯肺的效果。

乙癸湯中加入茯神,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安神定志:乙癸湯主治心神不寧,心悸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而茯神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寧心益智之功效,可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平心安神之效。

二、健脾益氣:乙癸湯中亦含有健脾益氣之品,如甘草等,茯神亦具有健脾益氣之效,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脾胃功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從根本上改善心神不寧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乙癸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乙癸湯」主治肝腎兩虧,虛火上浮所致諸症,如:

  1. 目赤:肝開竅於目,肝腎陰虛導致虛火循經上炎,灼傷目絡。
  2. 眩暈:腎精虧損,髓海不足;或肝陽上亢,擾亂清竅。
  3. 耳鳴:腎虛則耳竅失養,虛火夾雜上擾耳部。
  4. 久病恐生內障:肝腎長期陰虛,目失濡養,可能發展為白內障等眼疾。

此方以「乙癸」為名,「乙」屬木代指肝,「癸」屬水代指腎,明確針對肝腎陰虛、虛火上炎之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可分為滋養肝腎、清降虛火、標本兼治三大方向,藥物配伍邏輯如下:

1. 滋補肝腎之陰(治本)

  • 生地、玄參:甘寒質潤,滋腎陰、清虛熱,填補肝腎之根本。
  • 山藥:補脾益腎,固護後天以養先天,助陰精化生。
  • 脂麻(黑芝麻):滋養肝腎精血,潤燥通竅,輔助改善眩暈耳鳴。

2. 清降虛火、平肝潛陽(治標)

  • 石決明、石蟹:質重沉降,平肝潛陽,導虛火下行,針對目赤眩暈。
  • 丹皮:涼血散瘀,清泄肝經鬱熱,防陰虛日久成瘀。
  • 菊花、蟬衣:輕清上行,疏散頭目風熱,尤善清肝明目,緩解眼部症狀。

3. 安神固攝(兼症處理)

  • 茯神:寧心安神,治虛火擾神所致眠差煩躁,兼助脾胃運化。

三、整體治療思路

本方以「滋水涵木」為核心,通過:

  1. 補腎水(生地、玄參、山藥)→ 充養肝血,使肝陽得制。
  2. 平肝火(石決明、石蟹、丹皮)→ 直接鎮攝上浮之虛陽。
  3. 標本並治:既用滋陰藥治本,又佐輕清上浮之品(菊花、蟬衣)引藥上行,兼顧頭面症狀。

適用於肝腎陰虛為本、虛熱浮越為標之證,尤其注重「目疾由肝腎虧虛而起」的傳統理論。

傳統服藥法


生地、丹皮、脂麻、石決、玄參、蟬衣、山藥、石蟹、菊花、茯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降火、明目退翳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耳鳴梅尼爾氏病白內障結膜炎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眼睛紅痛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乙癸湯, 出處:《內科概要》。 組成:生地、丹皮、脂麻、石決、玄參、蟬衣、山藥、石蟹、菊花、茯神。 主治:肝腎兩虧,虛火上浮,目赤,眩暈,耳鳴,久不治,便生內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