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寧肺散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心包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肺與肝臟相表裡,肝氣鬱結可導致肺氣不暢,出現咳嗽、氣喘等症狀。延胡索可以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改善肺臟功能。
- 鎮痛止咳,輔助止咳:延胡索還具有鎮痛止咳的作用。對於因肺氣鬱結或寒邪侵襲導致的咳嗽、胸痛等症狀,延胡索可以起到輔助止咳、緩解疼痛的作用。
因此,寧肺散中加入延胡索,可以起到疏肝解鬱、調和氣血、鎮痛止咳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寧肺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經。其收斂作用能固護肺氣,止咳化痰,並可收斂腸胃,止瀉止痢。白礬亦能燥濕止癢,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皮膚瘙癢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因此,白礬在寧肺散中,能起到收斂肺氣、止咳化痰、燥濕止癢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改善肺熱咳嗽、痰多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寧肺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寧肺散主治「咳嗽」,其功效着重於斂肺止咳、益氣生津,適用於久咳不止,肺氣耗散或氣陰兩虛之證。方中藥物配伍體現「斂降」與「補益」並行的思路,尤其針對咳嗽日久、肺氣不固或虛勞咳喘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御米殼(罌粟殼)
- 性味歸經:酸澀平,入肺、大腸經。
- 作用:強力斂肺止咳,擅長收斂肺氣,緩解氣逆久咳。其與蜂蜜同炒,可減輕燥性,增強潤肺之效。
2. 臣藥:五味子、人參
- 五味子:酸溫,斂肺滋腎,生津止渴,協同御米殼加固收斂之力,同時調節氣機升降。
- 人參:甘溫補氣,益肺脾,治本虛久咳,助肺氣宣發肅降功能恢復。
3. 佐藥:木瓜、皂角
- 木瓜:酸溫化濕,與御米殼同炒可緩和其收澀之性,兼舒筋活絡,調和肺氣壅滯。
- 皂角:辛鹹溫,祛痰開竅,針對痰壅氣道之標實,避免純斂致痰滯。
4. 使藥:烏梅
- 煎湯送服,酸澀助斂肺止咳,生津潤燥,並引藥入肺經。
三、方劑設計邏輯
寧肺散以「斂降為主,補瀉兼施」為核心:
- 標急治咳:御米殼速效止咳,治標以緩症狀。
- 本虛調補:人參補氣防脫,五味子固護肺腎。
- 化痰通絡:皂角、木瓜疏通痰濕,防斂邪之弊。
- 協同增效:蜂蜜炒制潤肺,烏梅引經增強藥力。
此方適用於「正虛邪戀」之久咳,通過收斂、補益、化痰的立體調節,使肺氣得寧,咳喘自平。
傳統服藥法
御米殼4兩, 木瓜3兩(同御米殼一處用蜜2兩水化,同炒微黃), 五味子1兩, 人參1兩, 皂角2兩。
上為末。
每服2錢,烏梅同煎,臨臥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寧肺散,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玄胡索1兩,枯礬2錢半。 主治:咳嗽。
寧肺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禦米(蜜炒,去瓤)1兩,甘草1兩,乾薑1兩,當歸1兩,白礬1兩,陳皮1兩。 主治:寒嗽。
寧肺散, 出處:《袖珍》卷一引《聖惠》。 組成:烏梅8錢,罂粟殼1斤(制)。 主治:久新肺氣不通,漸咯膿血,壅滯不利,咳嗽粘涎,坐卧不安,語言不出。
寧肺散, 出處:《宣明論》卷九。 組成:禦米殼4兩,木瓜3兩(同禦米殼一處用蜜2兩水化,同炒微黃),五味子1兩,人參1兩,皂角2兩。 主治:一切寒熱痰盛,久新咳嗽不止者。
寧肺散, 出處:《種痘新書》卷九。 組成:知母、牛子、桔梗、陳皮、馬兜鈴、杏仁、全地、川貝、桑皮、橘紅、炒芩、甘草。 主治:清金降火。主治:痘瘡餘毒流入於肺,肺熱生痰咳嗽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