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牛黃保勝丸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熄風,鎮痙止痛: 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鎮痙止痛的功效。牛黃保勝丸主治熱病神昏、驚厥抽搐、中風痰厥等症,天麻能有效緩解病症引起的痙攣、疼痛,並穩定神志,達到清熱解毒、醒腦開竅的目的。
- 化痰開竅,通絡止痺: 天麻亦具化痰開竅、通絡止痺之效。牛黃保勝丸中常加入川芎、麝香等活血化瘀藥物,與天麻合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並化解痰濁,使藥效更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牛黃保勝丸中加入白附子,主要是為了 溫陽化痰,止咳平喘。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溫肺化痰、止咳平喘、散寒止痛的功效。
方中加入白附子,一方面可以溫暖脾肺,驅散寒邪,另一方面可以化痰止咳,平息喘逆,對於寒痰阻肺、咳嗽喘促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此外,白附子還有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由寒邪引起的胸痛、腹痛等症狀。
牛黃保勝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止嘔: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牛黃保勝丸常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脘腹冷痛等症,丁香的溫中散寒作用有助於緩解胃寒,而降逆止嘔則可有效控制嘔吐症狀。
2. 消食化積:丁香還具有消食化積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不良引起的胃脹、腹痛等症。牛黃保勝丸中常加入一些其他具有消食化積功效的藥材,丁香的加入可以增強整體消食化積的作用,提高藥效。
牛黃保勝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弱、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木香可起到疏通氣機、緩解疼痛的作用。
- 燥濕健脾: 木香亦具燥濕健脾之效。對於脾胃濕熱導致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可幫助乾燥脾胃濕氣,增強脾胃消化功能,促進食慾。
因此,在牛黃保勝丸中加入木香,可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緩解因脾胃虛弱導致的各種不適。
牛黃保勝丸中包含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牛黃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功效,能有效治療熱病神昏、痰熱內閉等症狀。方劑中加入牛黃,能起到清熱解毒,使神志清醒,痰熱消散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 提高藥效: 牛黃性涼,能抑制其他藥材的燥熱之性,使藥效更為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同時,牛黃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促進藥力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牛黃保勝丸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益氣固表,扶正祛邪:黃耆性溫,味甘,具有益氣固表、補中益氣的功效。牛黃保勝丸主治小兒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易感外邪等症,黃耆可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外邪侵襲,提高治療效果。
- 配合牛黃清熱解毒:牛黃保勝丸以牛黃清熱解毒為主,但若單純清熱解毒,恐傷正氣,而黃耆補氣,可使清熱解毒之效不傷正氣,使藥效更加協調平衡。
總而言之,黃耆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牛黃保勝丸的療效,更能保障治療過程的安全性,使藥效更加顯著。
牛黃保勝丸中包含地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方劑中牛黃、黃芩等藥材清熱解毒,但可能導致血熱妄行,地榆的加入可輔助涼血止血,防止出血不止。
- 收斂生肌: 地榆亦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潰瘍癒合。方劑中,地榆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幫助清除熱毒,修復損傷的組織,達到保肝護肝、止血生肌的效果。
牛黃保勝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牛黃保勝丸用於治療神昏譫語、痰熱內閉等症,麝香能穿透血腦屏障,快速開竅醒神,並輔助其他藥物清熱化痰,達到治療目的。
- 活血通絡: 麝香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配合其他藥物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解除腦部供血不足導致的昏迷、譫語等症狀。
牛黃保勝丸古方中確有犀角,其加入的原因主要有二:
- 清熱解毒,涼血定驚:犀角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定驚之效,可針對熱毒入血、神志不清、煩躁不安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其能有效化解熱毒,而牛黃則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效,二者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 鎮驚安神,止血止痛:犀角亦能鎮驚安神、止血止痛,對於熱病神昏、心煩不寧、血熱妄行等病症有一定療效。在古代醫學條件有限的情況下,犀角被視為珍貴的藥材,其藥用價值被廣泛認可。
牛黃保勝丸中包含附子,是因其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可溫補心陽、溫腎壯陽,並能溫脾散寒,有助於提高機體抗寒能力。此方用附子,旨在溫補心陽,溫腎壯陽,並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回陽救逆、增強免疫力的目的。此外,附子還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之效,能改善因寒邪入侵而導致的四肢冰冷、腰膝酸軟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牛黃保勝丸主治「小兒驚癇眾疾」,意指針對幼兒因驚風、痰熱、或先天稟賦不足引起的癲癇、抽搐、神昏等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疾患多與「風痰內擾、心竅蒙蔽」相關,故方劑設計以息風定驚、化痰開竅為主。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息風鎮驚:
- 天麻:平肝息風,為治驚風要藥,針對肝風內動之抽搐。
- 白附子(米泔浸):祛風痰、定驚搐,米泔浸製減其毒性,增其化痰之效。
- 大附子(薑棗製):溫陽固本,助氣化以杜絕痰濕生風之源,薑棗煎製緩其燥烈。
開竅醒神:
- 牛黃:清心豁痰,開竅涼肝,為核心藥,直接針對痰熱蒙蔽心包。
- 麝香:通竅醒腦,與牛黃協同增強開閉之力,助神志清明。
- 犀角末(古用水牛角代):清心鎮驚,涼血解毒,輔助牛黃清熱定驚。
理氣化痰:
- 南木香:行氣止痛,氣順則痰消,助痰濕不易凝滯。
- 丁香:溫中降逆,理氣化痰,且能防寒涼藥傷脾胃。
扶正固本:
- 黃耆:補氣升陽,固表扶正,增強機體抗邪能力。
- 地榆:清熱涼血,防溫藥過燥,兼顧小兒「陽常有餘」之體質特點。
劑型設計:
- 煉蜜為丸(梧桐子大),蜂蜜緩和藥性,丸劑適於小兒緩服;薄荷湯送服,取薄荷辛涼透表,助藥力上行頭面、外透風邪。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標本兼治」為原則:
- 治標:即刻止驚(天麻、牛黃)、化痰開竅(麝香、白附子)。
- 治本:溫補脾腎(附子、黃耆)、調理氣機(木香、丁香),從根本減少風痰生成。
- 配伍特色:寒溫並用(牛黃配附子)、通補兼施(麝香配黃耆),既顧護小兒稚陽之體,又避免單純攻伐傷正。
注意「身熱急驚不可服」,可能因方中含溫藥附子、丁香,恐助熱化火,故熱證驚風需調整配伍。
傳統服藥法
天麻1兩(明亮者),白附子1兩(米泔浸一宿),丁香1分,南木香半兩,牛黃半兩,黃耆1兩,地榆半兩(洗淨),麝香1兩,犀角末1分,大附子1兩(生薑半兩,不蛀棗子2個,水1大碗,用慢火煎附子,水盡去皮,切)。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丸,用薄荷湯化下。
身熱急驚不可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臨床用量宜小,不可過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孕婦禁忌。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牛黃保勝丸, 出處:《永樂大典》卷九七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天麻1兩(明亮者),白附子1兩(米泔浸一宿),丁香1分,南木香半兩,牛黃半兩,黃耆1兩,地榆半兩(洗淨),麝香1兩,犀角末1分,大附子1兩(生薑半兩,不蛀棗子2個,水1大碗,用慢火煎附子,水盡去皮,切)。 主治:小兒驚癇眾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