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牛蒡子散中包含牛蒡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牛蒡子性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咽開音之功效。其藥性偏於寒涼,可有效清熱解毒,並能散結消腫,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二、牛蒡子中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如牛蒡子苷、牛蒡子酸等,這些成分能夠抑制細菌生長,並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治療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如扁桃體炎、咽炎等。
綜上所述,牛蒡子散中包含牛蒡子,正是因為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以及豐富的生物活性成分,能有效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牛蒡子散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配合牛蒡子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能增強清熱解毒之力,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炎症。
- 疏散風寒: 淡豆豉還具有疏散風寒的作用,能解表散寒,促進汗出,有助於緩解因風寒外邪侵襲而引起的感冒、發熱、咳嗽等症狀。
因此,淡豆豉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牛蒡子散清熱解毒的功效,同時也能疏散風寒,提高整體療效。
牛蒡子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之效。牛蒡子散主治風寒濕邪侵襲肌膚所致的皮膚病,如風疹、濕疹、蕁麻疹等,而羌活的功效正好能疏散風寒,止癢止痛,與牛蒡子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癢作用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 通絡止痛,改善局部循環:羌活還有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進一步緩解皮膚病的疼痛、瘙癢等症狀。
牛蒡子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牛蒡子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熱邪,引起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患者的熱毒症狀。
- 滋陰潤燥:生地黃能滋陰潤燥,補充體內津液,緩解因熱邪耗傷津液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牛蒡子散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體內環境,促進疾病的康復。
牛蒡子散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牛蒡子散以牛蒡子為主藥,擅長疏散風熱,但容易耗氣傷表。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風熱邪氣入侵,並促進瘡瘍癒合,使藥效更加全面。
- 扶正祛邪: 牛蒡子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瘡瘍腫毒等病症。黃耆能補益正氣,提升人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同時也可增強牛蒡子散的祛邪效果,使治療更為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蒡子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根據中醫理論,歷節病屬痹證範疇,特徵為關節腫痛、屈伸不利,此處更明確指出病因屬「風熱」為患。症狀表現為:
- 風熱壅滯經絡:風性走竄,熱性燔灼,風熱相搏,侵襲關節,尤易攻手指、肩背、膝蓋,導致局部紅腫、麻木。
- 與暑熱、便秘相關:暑熱加重體內熱邪,大便秘結則腑氣不通,熱毒內蘊,誘發或加劇病情。
由此推斷,此方針對風熱夾毒、經絡瘀滯之證,治以疏風清熱、通絡散結、通腑瀉毒為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牛蒡子
- 性味歸經:辛、苦,寒;歸肺、胃經。
- 作用:疏散風熱、解毒利咽、滑腸通便。
- 方解:此方重用牛蒡子(3兩),取其辛散透表以祛風,苦寒清熱以解毒,兼能通利二便,使風熱從表裡分消。
2. 臣藥:羚羊角屑、川大黃
羚羊角屑:
- 性味歸經:鹹,寒;歸肝、心經。
- 作用:清肝息風、解毒散血。
- 方解:風熱深入經絡關節,羚羊角善清肝火、解熱毒,兼能平肝息風,防止熱極生風,緩解肢體麻木。
川大黃:
-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經。
- 作用:瀉下攻積、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 方解:大便秘結為誘發因素,大黃通腑瀉熱,使熱毒從下而解,兼能活血通絡,助消關節腫痛。
3. 佐藥:鬱李仁、檳榔、青橘皮
鬱李仁:
- 性味歸經:辛、苦,平;歸大腸、小腸經。
- 作用: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 方解:輔助大黃通便,兼能消腫,緩解關節赤腫。
檳榔:
- 性味歸經:苦、辛,溫;歸胃、大腸經。
- 作用:行氣利水、破滯消積。
- 方解:辛散行氣,助牛蒡子散風邪;苦降破滯,協大黃、鬱李仁通腑氣。
青橘皮:
- 性味歸經:苦、辛,溫;歸肝、膽、胃經。
- 作用: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 方解:理氣解鬱,防止風熱鬱阻氣機,兼助檳榔行氣通絡。
4. 使藥:溫酒
- 作用:酒性辛溫,能行藥勢、通血脈,助諸藥達於四肢關節。
全方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透並行:牛蒡子、羚羊角疏散表裡之熱,大黃、鬱李仁通瀉腑實,使風熱從表裡分消。
- 氣血同調:羚羊角清血分熱毒,青皮、檳榔行氣分鬱滯,大黃兼活血,共奏通絡止痛之效。
- 標本兼治:既疏散風熱治其本,又通便消腫治其標,符合「以利為度」的治療目標。
總結:此方適用於風熱毒邪壅滯、關節紅腫熱痛、伴便秘之證,通過清熱、疏風、通腑、行氣,達到消腫止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牛蒡子3兩(微炒),羚羊角屑1兩、檳榔1兩,鬱李仁2兩(湯浸,去皮尖,微炒),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上為細散。
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以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牛蒡子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牛蒡子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牛蒡子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牛蒡子半兩,梔子仁半兩,甘草(炙微赤,銼)半兩,川消半兩,鬱金半兩,枳殼1分(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小兒心脾壅熱,多涎。
牛蒡子散, 出處:《本事》卷三。 組成:牛蒡子3兩(隔紙炒),新豆豉(炒)1兩,羌活1兩(去蘆),乾生地黃2兩半,黃耆1兩半(蜜炙)。 主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
牛蒡子散, 出處:《醫便》卷四。 組成:牛子1錢,連翹7分,黃連7分,玄參7分,甘草5分,荊芥5分,防風5分,紫草5分,川芎6分,當歸6分,赤芍6分,生地黃6分,犀角(銼末)3分。 主治:解熱毒。主治:痘出毒熱不解。
牛蒡子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牛蒡子3兩(微炒),羚羊角屑1兩、檳榔1兩,鬱李仁2兩(湯浸,去皮尖,微炒),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主治:熱毒風攻頭面,煩熱,大腸不利。
牛蒡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牛蒡子1兩(微炒),白礬1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當歸半兩(銼,微炒),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芎藭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大腸風毒所攻,肛門赤痛,令人煩熱,坐卧不安。
牛蒡子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牛蒡子1兩(微炒),木香1兩,當歸1兩,京三棱1兩(炮裂,銼),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檳榔半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鱉甲2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 主治:息賁氣,令人喘咳,心腹脹滿,脅下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