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茯苓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方中加入赤茯苓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力,有效祛除體內濕邪,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健脾安神: 赤茯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之功效。對於脾虛濕困、心神不寧等症狀,赤茯苓能起到雙重調節作用,促進脾胃運化,安神定志,使整體療效更佳。
因此,加減茯苓湯中加入赤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安神,對於脾虛濕困、心神不寧、水腫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加減茯苓湯中加入橘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化痰: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之效。方中茯苓利水滲濕,但若痰濕膠結,則不利於水濕運化,橘紅加入可幫助理氣化痰,使水濕易於排出,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 配合茯苓: 茯苓偏於滲濕利水,而橘紅則擅長理氣化痰,兩者相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達到健脾利濕、化痰止咳的功效。
加減茯苓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澤瀉性寒,入膀胱、脾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茯苓利水滲濕偏於健脾,而澤瀉則更擅長於利水消腫,兩者相配,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力,並兼顧脾胃功能。
2. 針對濕濁內停,兼有水腫者: 加減茯苓湯主治脾虛濕盛,症見水腫,脘腹脹滿,食少便溏等。澤瀉的加入,可針對濕濁內停,兼有水腫者,通過利水滲濕,排除體內過多的濕氣,改善水腫症狀,同時也減少了濕邪對脾胃的困阻,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加減茯苓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利水消腫: 桑白皮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消腫之功,能協助茯苓利水滲濕,以消除水腫,尤其適用於濕熱內蘊、水腫伴有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 清肺降氣: 桑白皮還具有清肺降氣的功效,能緩解肺熱、咳嗽、痰多等症狀,與茯苓合用,可更好地治療肺熱咳嗽兼水腫的患者。
加減茯苓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痛: 赤芍具有涼血止痛之效,可緩解因血瘀所致的胸痛、腹痛、頭疼等症狀。茯苓湯本身以利水滲濕爲主,加入赤芍可更好地解決因血瘀導致的水腫或疼痛問題,提升療效。
- 活血化瘀: 赤芍能夠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不良,有助於消除水腫,緩解疼痛。對於一些伴隨瘀血的利水症,加入赤芍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茯苓湯中加入半夏,是為了化痰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對於痰濕阻滯,脾胃不和所致的痰多咳嗽、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濕,平息嘔逆。
在加減茯苓湯中,半夏與茯苓、白術等藥物合用,既能 健脾化濕,又能 降逆止嘔,對於脾胃濕痰、氣機不暢所致的各種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茯苓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之效。若患者出現發熱、口渴、煩躁等熱證,則加入石膏可清熱解毒,緩解不適。
- 利水消腫:石膏能利水消腫,對於熱邪蘊結、水液停滯所致的浮腫,可配合茯苓等利水藥物,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
總之,石膏在加減茯苓湯中起到清熱瀉火、利水消腫的作用,可根據患者症狀酌情加減使用。
加減茯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茯苓擅長滲濕利水,但對於脾胃虛弱者,單用茯苓容易損傷脾氣。白朮則具有健脾燥濕、益氣固表之效,與茯苓相配,既可利水滲濕,又可健脾益氣,避免損傷脾胃。
- 固本培元:茯苓湯多用於治療水腫、痰飲等病症,而白朮能補氣益脾,固本培元,有助於增強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因此,白朮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茯苓利水滲濕的作用,更能保護脾胃,提高治療效果。
加減茯苓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健脾: 茯苓擅長利水滲濕,但單用容易傷脾氣。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之效,與茯苓配伍,可補脾氣,防止利水過度傷及脾胃。
2. 扶正祛邪: 加減茯苓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水濕停滯等症,人參可增強人體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祛除濕邪,提高療效。
總而言之,人參的加入不僅有助於補脾健運,更能扶正祛邪,使加減茯苓湯的治療效果更佳。
主治功效
加減茯苓湯
加減茯苓湯,中醫經典名方,由赤茯苓、橘紅、澤瀉、桑白皮、赤芍、半夏、石膏、白朮、人參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利尿、益氣補虛、健脾化痰之功效,臨牀上常應用於治療消渴症。
加減茯苓湯組成與功效
- 赤茯苓:性甘淡,入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除煩、益氣補脾、寧心安神之功效。
- 橘紅: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燥濕等功效。
-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 桑白皮:性微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肺止咳、利水消腫、止血化瘀、散血等功效。
- 赤芍:性涼味苦酸,歸肝、血分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 半夏: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 白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人參:性甘微苦,入肺、脾經,具有補氣、益肺、健脾、益心、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
加減茯苓湯主治功效
加減茯苓湯主治消渴症,症見口渴、多飲、食已如饑、胃熱消谷、陽明脈盛、心火上行、面色萎黃、消瘦乏力、胸滿脅脹、小便赤澀等。
加減茯苓湯臨牀應用
加減茯苓湯適用於陰虛火旺、氣陰兩虛的消渴症患者。方中赤茯苓、橘紅、澤瀉、桑白皮、赤芍、半夏、石膏、白朮、人參等藥材,共同發揮清熱利尿、益氣補虛、健脾化痰之功效,從而改善消渴症狀。
加減茯苓湯總結
加減茯苓湯是中醫治療消渴症的常用方劑,具有清熱利尿、益氣補虛、健脾化痰之功效。方中各藥材相互配伍,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消渴症狀,提高患者生活品質。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1錢,橘紅1錢,澤瀉1錢,桑白皮1錢,赤芍藥1錢,半夏(薑制)1錢,石膏1錢,白朮1錢半,人參8分。
如病甚,加大黃、樸消,須看人虛實加入。
上(口父)咀。加生薑5片,水煎熟,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茯苓湯, 出處:《杏苑》卷五。 組成:赤茯苓1錢,橘紅1錢,澤瀉1錢,桑白皮1錢,赤芍藥1錢,半夏(薑制)1錢,石膏1錢,白朮1錢半,人參8分。 主治:消渴,食已如饑,胃熱消谷,陽明脈盛,心火上行,面黃肌瘦,胸滿脅脹,小便赤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