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椒目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便之效。茯苓椒目丸主治水腫,葶藶子可助茯苓利水滲濕,消退水腫,改善患者症狀。
- 潤腸通便:葶藶子可潤腸通便,減少水腫患者因水液積聚而導致的便祕,有助於整體水液代謝的改善。此外,葶藶子也能緩解因利水藥物造成的腸胃燥熱,起到協調作用。
茯苓椒目丸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其溫熱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除濕、殺蟲之效。茯苓椒目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腹瀉、肢體麻木等症狀。
花椒的溫熱散寒作用,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緩解寒濕凝滯造成的疼痛;其祛風止痛作用則可以舒筋活絡,改善肢體麻木。因此,花椒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茯苓等藥材,溫中散寒、祛風止痛,達到治療寒濕凝滯的效果。
茯苓椒目丸中含有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利濕: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茯苓椒目丸用藥多偏燥熱,而茯苓可中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配合椒目溫腎散寒,達到溫腎利水之效。
- 利水消腫:茯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對於水腫、腹脹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椒目亦有溫腎利水之效,與茯苓搭配使用,可加強利水消腫之功。
茯苓椒目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止瀉,降逆止嘔:茯苓椒目丸主治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所致的泄瀉、嘔吐等症狀。吳茱萸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瀉止嘔的作用,可助茯苓溫脾化濕,達到溫中降逆的效果。
-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吳茱萸還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協同茯苓等藥物,共同起到調理脾胃的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苓椒目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身面浮腫」,其病因可能包括:
- 虛氣:因正氣不足,氣化無力,水濕停聚而浮腫。
- 風冷氣:風寒外襲,肺衛失宣,水道不通,水泛肌表。
- 水飲氣:內停水飲,上犯胸肺或泛溢肌膚。
- 腫入腹:水腫嚴重時波及腹部,導致腹滿脹急,妨礙飲食。
此方針對水濕停聚、氣機壅滯之證,通過利水消腫、溫化水飲、降氣行滯以緩解浮腫與腹滿。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葶藶子(七兩)
- 性味功效:辛、苦、大寒,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 作用:為君藥,直瀉肺與膀胱之水濕,尤其擅長治療水氣壅肺所致的胸滿喘咳及身面浮腫。《金匱要略》中葶藶大棗瀉肺湯即用其瀉水逐飲。
2. 椒目(三兩)
- 性味功效:苦、辛、寒,利水消腫、降氣平喘。
- 作用:助葶藶子利水,兼能行氣導滯。椒目專走水道,善消腹中水飲,與葶藶子配伍,一瀉肺水,一利下焦,上下分消水濕。
3. 茯苓(三兩)
- 性味功效:甘、淡、平,健脾滲濕、利水消腫。
- 作用:健脾以助運化水濕,與葶藶子、椒目同用,標本兼顧,既攻逐水飲,又防利水傷脾。
4. 吳茱萸(二兩)
- 性味功效:辛、苦、熱,溫中散寒、下氣降逆。
- 作用:佐制葶藶子、椒目之寒性,兼能溫化水飲,適用於風冷氣或虛寒性水腫;其下行之性可緩解腹滿脹急。
整體方義與治療機制
- 攻逐水飲為主:葶藶子、椒目為核心,瀉肺利水,針對水濕壅盛之標實。
- 健脾溫中為輔:茯苓健脾防傷正,吳茱萸溫中散寒,兼顧中焦虛寒或風冷致病因素。
- 升降相因:葶藶子開宣肺氣、椒目下行利水,一升一降,調暢氣機以化水濕。
- 寒熱並用:葶藶子寒與吳茱萸熱相配,既防寒涼傷陽,又制溫燥助熱,適應複雜病機(如寒熱錯雜之浮腫)。
此方適用於水濕內停兼氣機不暢之實證或虛實夾雜證,通過瀉利結合、溫清並施,達到行氣利水、消腫除滿之效。
傳統服藥法
葶藶子7兩,椒目3兩,茯苓3兩,吳茱萸2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米飲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胃痛等症狀。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椒目丸,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葶藶子7兩,椒目3兩,茯苓3兩,吳茱萸2兩。 主治:身面浮腫,或是虛氣,或是風冷氣,或是水飲氣,或腫入腹,苦滿急,害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