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椒目丸

FU LING JIAO M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八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3%
腎經 13%
脾經 13%
肝經 13%
肺經 13%
胃經 13%
膀胱經 9%
心包經 4%
大腸經 4%
心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椒目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便之效。茯苓椒目丸主治水腫,葶藶子可助茯苓利水滲濕,消退水腫,改善患者症狀。
  2. 潤腸通便:葶藶子可潤腸通便,減少水腫患者因水液積聚而導致的便祕,有助於整體水液代謝的改善。此外,葶藶子也能緩解因利水藥物造成的腸胃燥熱,起到協調作用。

茯苓椒目丸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其溫熱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除濕、殺蟲之效。茯苓椒目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腹瀉、肢體麻木等症狀。

花椒的溫熱散寒作用,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緩解寒濕凝滯造成的疼痛;其祛風止痛作用則可以舒筋活絡,改善肢體麻木。因此,花椒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茯苓等藥材,溫中散寒、祛風止痛,達到治療寒濕凝滯的效果。

茯苓椒目丸中含有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茯苓椒目丸用藥多偏燥熱,而茯苓可中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配合椒目溫腎散寒,達到溫腎利水之效。
  2. 利水消腫:茯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對於水腫、腹脹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椒目亦有溫腎利水之效,與茯苓搭配使用,可加強利水消腫之功。

茯苓椒目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止瀉,降逆止嘔:茯苓椒目丸主治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所致的泄瀉、嘔吐等症狀。吳茱萸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瀉止嘔的作用,可助茯苓溫脾化濕,達到溫中降逆的效果。
  2.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吳茱萸還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因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協同茯苓等藥物,共同起到調理脾胃的功能。

主治功效


茯苓椒目丸:有效緩解水腫的不適

茯苓椒目丸是一種中藥方劑,由葶藶子、花椒、茯苓和吳茱萸組成,主要用於治療因虛弱氣血、風寒之氣或水飲之氣導致的肢體和臉部腫脹,水腫擴散到腹部,導致腹部腫脹,並伴有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藥方組成:

  • 葶藶子:

    • 性寒,味辛、苦,入肺、腎經。
    • 具有瀉肺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
  • 花椒:

    • 性溫,味辛,歸脾、胃、肝、腎經。
    • 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 茯苓:

    • 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
    • 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吳茱萸:

    • 性熱,味苦、辛,歸肝、脾、腎經。
    • 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

主治功效:

  • 肢體和臉部腫脹
  • 水腫擴散到腹部,導致腹部腫脹
  • 腹脹、腹痛、消化不良

總結:

茯苓椒目丸是一種有效緩解水腫不適的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具有利水消腫、清熱利尿、健脾胃、補陽、止瀉等功效,可有效改善因虛弱氣血、風寒之氣或水飲之氣導致的肢體和臉部腫脹、水腫擴散到腹部、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葶藶子7兩,椒目3兩,茯苓3兩,吳茱萸2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米飲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胃痛等症狀。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全身性水腫多痰面部浮腫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椒目丸,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葶藶子7兩,椒目3兩,茯苓3兩,吳茱萸2兩。 主治:身面浮腫,或是虛氣,或是風冷氣,或是水飲氣,或腫入腹,苦滿急,害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