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滲濕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味苦寒,入肝、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茯苓滲濕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便溏、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梔子加入其中,可輔助茯苓滲濕利水,並清熱解毒,使療效更佳。
- 緩解濕熱蘊結:濕熱蘊結於腸胃,易引起腹痛、便溏、口苦等症狀。梔子苦寒,能清熱解毒,同時也能降火通便,幫助濕熱之邪排出體外,緩解濕熱蘊結,達到更好的療效。
茯苓滲濕湯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茵陳蒿性苦寒,具有疏肝利膽、清熱利濕的功效。茯苓滲濕湯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虛濕困等症,而茵陳蒿可協助清除濕熱,促進肝膽氣機疏泄,幫助茯苓滲濕利水,增強藥效。
- 配合茯苓,健脾利水:茵陳蒿能促進肝膽的排泄功能,配合茯苓的健脾利水作用,可有效改善脾虛濕困,消除水腫,達到通利水道,消除水濕之目的。
茯苓滲濕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脾虛濕盛導致的各種症狀,如水腫、泄瀉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山楂這一成分。山楂,在中醫理論中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由於茯苓滲濕湯旨在調理脾臟功能,增強身體對濕氣的代謝能力,加入山楂可以幫助消化食物,減少脾胃負擔,從而間接改善因消化不良引起的濕氣內生問題。
此外,山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由濕邪阻滯引起的血瘀情況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綜合而言,山楂在茯苓滲濕湯中的應用,不僅能夠增強整個方劑的健脾利濕效果,還能輔助解決因消化系統功能不佳所產生的相關症狀,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茯苓滲濕湯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消食:麥芽味甘性涼,入脾經,具有健脾消食、和胃止嘔的功效。茯苓滲濕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溼困、痰溼內阻等病症,麥芽的加入能幫助健脾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有助於祛除濕氣。
- 消痰散結:麥芽能消食化積,對於脾胃積滯所致的痰濕凝聚,亦有很好的化解作用。茯苓滲濕湯中加入麥芽,可以更好地消痰散結,促進濕邪排出,提高療效。
茯苓滲濕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 疏肝理氣,行氣利濕: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利濕之效。茯苓滲濕湯以茯苓滲濕為主,若脾胃氣機不利,則濕氣難以排出,枳殼加入可幫助行氣利濕,使濕氣順利排出。
- 消食導滯,和胃降逆: 濕邪阻滯中焦,常伴有食積不化、胃脘脹滿等症狀。枳殼具消食導滯、和胃降逆之效,可消解濕邪造成的食積,改善胃脘不適,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有助於濕氣的排除。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苓滲濕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療「小兒食疸」。古謂「食疸」多因乳食不節、脾胃濕熱內蘊,致肌膚發黃、腹脹納差、小便不利等症,屬濕熱黃疸範疇。方名「滲濕」,乃取其通利水濕、清熱退黃之效,尤宜小兒形氣未充、濕熱膠結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清熱燥濕,分消濕熱
- 黃芩、黃連、梔子:苦寒直折中上焦濕熱,尤清脾胃鬱火,黃疸之本在濕熱,此三藥為清熱核心。
- 茵陳:為退黃要藥,疏泄肝膽濕熱,助濕邪從小便而出。
健脾燥濕,運中焦之滯
- 白朮、蒼朮:白朮健脾益氣,蒼朮燥濕醒脾,二者相配,補瀉兼施,恢復脾運濕之職。
- 陳皮、青皮、枳實:理氣破滯,小兒食疸多夾積滯,此三藥疏肝脾之氣,導腸腑之壅,氣行則濕化。
滲利水濕,給邪出路
- 赤茯苓、澤瀉、豬苓:專攻下焦水濕,三者協力滲泄膀胱,引濕熱從小便而解,契合「治黃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
- 防己:苦辛降泄,既利水濕,又通腠理,助濕邪外達。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清熱+燥濕+滲利+理氣」為架構,符合《內經》「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之則。其特色在於:
- 苦寒與辛溫並用(如黃連配蒼朮),既不助熱,亦不冰伏濕邪。
- 理氣藥比例較高,反映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之體質,疏肝解鬱以助脾運。
- 重用茯苓、豬苓等滲濕藥,輕劑量(4-6分)而專攻水道,適合小兒臟腑嬌嫩之需。
推論延伸功效
雖原方主述「食疸」,然其組方思路亦可用於:
- 成人濕熱黃疸之輕證(如酒疸、穀疸)。
- 濕熱夾積之脘痞、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者,縱未見發黃,亦可化裁應用。
此方展現古代「濕熱同治」之智慧,層次分明,堪為小兒濕熱病之範例。
傳統服藥法
黃芩4分,黃連4分,梔子4分,防己4分,白朮4分,蒼朮4分,陳皮4分,青皮4分,枳實4分,赤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去黑皮)1錢。
上細切,作一服。
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食疸,症見小便黃赤,大便溏薄,食慾不振,腹脹腹痛,舌苔黃膩,脈滑數。若小便不黃,大便不溏,食慾尚可,腹脹不甚,舌苔白,脈沉細,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滲濕湯, 出處:《慈幼心傳》卷下。 組成:四苓散、平胃散加黃連、山梔仁、茵陳、山楂、麥芽、枳殼。 主治:小兒食疸。
茯苓滲濕湯, 出處:《杏苑》卷三。 組成:黃芩2分,黃連1錢5分,梔子2錢,陳皮2分,枳實8分,青皮1分半,豬苓1錢,赤茯苓8分,澤瀉1錢,茵陳2錢。 主治:濕熱內鬱,致成黃疸。
茯苓滲濕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豬苓、澤瀉、蒼朮(米泔浸)、白茯苓、陳皮、枳實(麸炒)、黃連(炒)、黃芩、梔子、防己、茵陳、木通。 主治:濕熱發黃,汗黃尿赤,及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
茯苓滲濕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二。 組成: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2錢,陳皮2分,黃連2分,梔子2分,防己2分,白朮2分,蒼朮2分,枳實2分。 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卧。
茯苓滲濕湯,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七引《活人書》。 組成: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5分,青皮5分,陳皮5分,防己5分,梔子8分,黃芩8分,黃連7分,枳實7分,蒼朮1錢,白朮1錢。 主治:黃疸濕熱,嘔吐而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食少而熱。
茯苓滲濕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組成:茵陳6分,白茯苓5分,木豬苓3分,澤瀉3分,黃連2分,黃芩(生)2分,梔子2分,漢防己2分,白朮2分,蒼朮2分,陳皮2分,青皮2分。 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