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滲濕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味苦寒,入肝、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茯苓滲濕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腹脹、便溏、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梔子加入其中,可輔助茯苓滲濕利水,並清熱解毒,使療效更佳。
- 緩解濕熱蘊結:濕熱蘊結於腸胃,易引起腹痛、便溏、口苦等症狀。梔子苦寒,能清熱解毒,同時也能降火通便,幫助濕熱之邪排出體外,緩解濕熱蘊結,達到更好的療效。
茯苓滲濕湯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茵陳蒿性苦寒,具有疏肝利膽、清熱利濕的功效。茯苓滲濕湯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虛濕困等症,而茵陳蒿可協助清除濕熱,促進肝膽氣機疏泄,幫助茯苓滲濕利水,增強藥效。
- 配合茯苓,健脾利水:茵陳蒿能促進肝膽的排泄功能,配合茯苓的健脾利水作用,可有效改善脾虛濕困,消除水腫,達到通利水道,消除水濕之目的。
茯苓滲濕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脾虛濕盛導致的各種症狀,如水腫、泄瀉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山楂這一成分。山楂,在中醫理論中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由於茯苓滲濕湯旨在調理脾臟功能,增強身體對濕氣的代謝能力,加入山楂可以幫助消化食物,減少脾胃負擔,從而間接改善因消化不良引起的濕氣內生問題。
此外,山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由濕邪阻滯引起的血瘀情況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綜合而言,山楂在茯苓滲濕湯中的應用,不僅能夠增強整個方劑的健脾利濕效果,還能輔助解決因消化系統功能不佳所產生的相關症狀,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茯苓滲濕湯中加入麥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消食:麥芽味甘性涼,入脾經,具有健脾消食、和胃止嘔的功效。茯苓滲濕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溼困、痰溼內阻等病症,麥芽的加入能幫助健脾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有助於祛除濕氣。
- 消痰散結:麥芽能消食化積,對於脾胃積滯所致的痰濕凝聚,亦有很好的化解作用。茯苓滲濕湯中加入麥芽,可以更好地消痰散結,促進濕邪排出,提高療效。
茯苓滲濕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 疏肝理氣,行氣利濕: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利濕之效。茯苓滲濕湯以茯苓滲濕為主,若脾胃氣機不利,則濕氣難以排出,枳殼加入可幫助行氣利濕,使濕氣順利排出。
- 消食導滯,和胃降逆: 濕邪阻滯中焦,常伴有食積不化、胃脘脹滿等症狀。枳殼具消食導滯、和胃降逆之效,可消解濕邪造成的食積,改善胃脘不適,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有助於濕氣的排除。
主治功效
茯苓滲濕湯,由梔子、茵陳蒿、山楂、麥芽、枳殼組成,具有清熱利濕、退黃、消食化積、行氣理氣、止咳化痰等功效,適用於小兒食疸的治療。
麥芽:性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胃、消食化積、行氣理氣、溫裡溫中、除煩等功效。
山楂:具有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清熱利尿、安神等多種功效。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
茯苓滲濕湯中的各種藥物相互協同,發揮清熱利濕、退黃、消食化積、行氣理氣、止咳化痰等功效,從而緩解小兒食疸的症狀。
在使用茯苓滲濕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茯苓滲濕湯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茯苓滲濕湯中的各種藥物可能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因此在服用茯苓滲濕湯時,應告知醫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
茯苓滲濕湯可能引起胃腸道反應,如噁心、嘔吐、腹瀉等,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及時就醫。
茯苓滲濕湯不適合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傳統服藥法
黃芩4分,黃連4分,梔子4分,防己4分,白朮4分,蒼朮4分,陳皮4分,青皮4分,枳實4分,赤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去黑皮)1錢。
上細切,作一服。
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食疸,症見小便黃赤,大便溏薄,食慾不振,腹脹腹痛,舌苔黃膩,脈滑數。若小便不黃,大便不溏,食慾尚可,腹脹不甚,舌苔白,脈沉細,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滲濕湯, 出處:《慈幼心傳》卷下。 組成:四苓散、平胃散加黃連、山梔仁、茵陳、山楂、麥芽、枳殼。 主治:小兒食疸。
茯苓滲濕湯, 出處:《杏苑》卷三。 組成:黃芩2分,黃連1錢5分,梔子2錢,陳皮2分,枳實8分,青皮1分半,豬苓1錢,赤茯苓8分,澤瀉1錢,茵陳2錢。 主治:濕熱內鬱,致成黃疸。
茯苓滲濕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豬苓、澤瀉、蒼朮(米泔浸)、白茯苓、陳皮、枳實(麸炒)、黃連(炒)、黃芩、梔子、防己、茵陳、木通。 主治:濕熱發黃,汗黃尿赤,及寒熱嘔吐,而渴欲飲冷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
茯苓滲濕湯,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二。 組成: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6分,豬苓2錢,陳皮2分,黃連2分,梔子2分,防己2分,白朮2分,蒼朮2分,枳實2分。 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卧。
茯苓滲濕湯,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七引《活人書》。 組成:白茯苓5分,澤瀉5分,茵陳5分,青皮5分,陳皮5分,防己5分,梔子8分,黃芩8分,黃連7分,枳實7分,蒼朮1錢,白朮1錢。 主治:黃疸濕熱,嘔吐而渴,身目俱黃,小便不利,食少而熱。
茯苓滲濕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組成:茵陳6分,白茯苓5分,木豬苓3分,澤瀉3分,黃連2分,黃芩(生)2分,梔子2分,漢防己2分,白朮2分,蒼朮2分,陳皮2分,青皮2分。 主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