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扶脾逐水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扶脾逐水丸用於治療脾虛水腫,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積聚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消除水腫。
- 健脾益氣: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強脾臟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水腫問題。扶脾逐水丸中加入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益氣,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扶脾逐水丸中加入白朮,是基於其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的功效。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並可燥濕利水,促進體內水液代謝,達到祛除水腫的目的。同時,白朮還能止汗,防止因脾虛所致的汗出不止,進一步加強扶脾逐水之效。
扶脾逐水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益氣: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益氣、補腎固精、滋陰養肺的功效。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脾虛則水濕內停,導致水腫。山藥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利於水濕代謝,從根本上改善水腫。
- 固腎止瀉:山藥還有固腎止瀉的作用,脾腎相合,脾虛易導致腎氣不足,腎氣不足則易出現水腫、泄瀉等症狀。山藥補腎固精,有助於固腎止瀉,進一步改善水腫。
總之,扶脾逐水丸中加入山藥,是為了健脾益氣、固腎止瀉,從根本上改善水腫,提高療效。
扶脾逐水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葶藶子味辛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脾虛水濕內停,導致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葶藶子可有效促進水液代謝,排出體內多餘水分,達到消腫利水之效。
- 健脾化濕: 葶藶子雖性寒,但兼具健脾之功。對於脾虛運化失常,導致水濕停滯,進而引發水腫等症狀,葶藶子可促進脾胃運化,化解水濕,達到健脾利水之效。
扶脾逐水丸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腎散寒,利水消腫:花椒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散寒的功效,能溫暖脾腎,促進脾腎陽氣的升發,進而有助於水濕的代謝和排除,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 溫脾止瀉,止痛:花椒亦能溫脾止瀉,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花椒在扶脾逐水丸中發揮溫腎散寒、利水消腫及溫脾止瀉等作用,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扶脾逐水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腎益氣,利水消腫: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能補腎陽氣,溫腎助陽,同時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對於脾腎陽虛、水濕內停導致的腹脹、水腫等症,巴戟天能溫腎陽,健脾利水,有助於改善症狀。
- 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扶脾逐水丸中,其他藥材如茯苓、白朮等,具有健脾利濕、燥濕化痰的作用。巴戟天與這些藥材配伍,能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加強利水消腫、健脾補腎的效果。
扶脾逐水丸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基於其 清熱燥濕 的功效。
方劑中常以 茯苓、澤瀉 等利水滲濕藥為主,但若患者脾虛濕盛,單純利水容易損傷脾氣,導致水濕難以排出。黃連苦寒,善於 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能抑制水濕的過度生成,並輔助利水藥物將濕氣排出體外。
此外,黃連還能 清心除煩,對於脾虛濕盛所致的心煩失眠也有一定療效,進一步提升扶脾逐水丸的整體療效。
扶脾逐水丸中加入牽牛子,是利用其強力瀉下作用,以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腎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
方劑中,牽牛子與其他藥物搭配,可增強其利水作用,同時緩解其寒性,避免過度瀉下,達到扶脾逐水、消腫止痛的療效。
扶脾逐水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因為其 斂脾止瀉 的功效。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其酸味收斂,可 固護脾胃,抑制脾虛洩瀉;甘味滋養,可 補益脾氣,促進脾胃運化水濕。
此外,五味子還有 益氣生津 的作用,可緩解脾虛所致的氣短乏力、口乾舌燥等症狀。因此,扶脾逐水丸加入五味子,有助於 固護脾胃、利水消腫,達到治療脾虛水腫的目的。
扶脾逐水丸中加入海金沙,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針對方劑所治之病症起到輔助作用。
海金沙性寒,味甘、微苦,入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尤其善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濕熱下注等症。扶脾逐水丸旨在健脾利濕、消腫利水,而海金沙的利水滲濕功效,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逐水消腫的目的。同時,海金沙的清熱解毒之效,也能有效抑制濕熱的發展,避免水腫加重。因此,海金沙的加入,可謂相得益彰,提升了扶脾逐水丸的療效。
扶脾逐水丸中包含澤瀉,乃因其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可有效治療脾虛水腫之症。
澤瀉性寒,入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其利水作用強於滲濕,故能有效排除體內多餘水分,緩解水腫。此外,澤瀉亦能健脾利濕,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進一步消退水腫。
因此,扶脾逐水丸中加入澤瀉,可發揮其利水滲濕、健脾利濕之功效,有助於治療脾虛水腫之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扶脾逐水丸」主治「通身水腫,氣往上逆,小便竟無,日不能食,夜不能卧」,此證屬中醫「水腫病」之重證,病機關鍵在於:
- 脾虛濕盛:水濕泛溢肌膚,故通身腫滿;脾失運化則「日不能食」。
- 氣機逆亂:水濕上迫肺胃,導致「氣往上逆」,甚則影響臥息(夜不能卧)。
- 水道閉塞:三焦氣化不利,膀胱無力排洩,故「小便竟無」。
此方結合「扶脾益氣」與「峻逐水飲」兩法,標本兼治,意在恢復脾運、通利水道、降氣消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組方結構解析
健脾益氣組(固本):
- 白茯苓、雲白朮、山藥:甘淡健脾,助運化水濕,為治本之藥。
- 巴戟天:溫腎陽以助脾土,取「火能生土」之意。
逐水消腫組(治標):
- 苦葶藶子、黑醜(牽牛子):瀉肺逐水、通利二便,力峻而速消水腫。
- 花椒目、澤瀉、海金沙:利水滲濕,導水下行,尤擅通淋。
調節氣化組:
- 北五味子:斂肺滋腎,防逐水藥耗散過甚,兼調節水液代謝。
- 黃連:清熱燥濕,防治水濕鬱久化熱,並制約溫藥之燥性。
賦形與引經:
- 荷葉煎湯為丸:荷葉升清降濁,兼能健脾,助藥力布散。
二、配伍特點與原理
攻補兼施:
- 以白朮、茯苓健脾為基礎,佐黑醜、葶藶子峻下,避免徒攻傷正。
- 巴戟天溫腎,與五味子相配,固護下焦氣化,防利水過度損腎。
三焦分消:
- 上焦:葶藶子瀉肺行水,治氣逆喘滿。
- 中焦:白朮、山藥健運中州,黃連清中焦濕熱。
- 下焦:黑醜、澤瀉、海金沙通利膀胱,花椒目尤擅消腹水。
升降並用:
- 荷葉輕清升脾陽,黑醜、葶藶子降泄水邪,恢復氣機升降。
三、可能功效推論
此方通過:
- 恢復脾運:增強水穀精微輸布,減少濕濁内生。
- 通調水道:刺激小便排泄,直接消除水腫實邪。
- 降氣安中:緩解水氣上逆所致喘滿、嘔惡,改善納食與臥息。
總治法:以「瀉實為主,補虛為輔」,急則治標而顧本,契合「水腫標急」之重症需求。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5錢,雲白朮5錢,山藥5錢,苦葶藶5錢,花椒目5錢,巴戟5錢,黃連8錢,黑醜8錢,北五味2錢,海金沙1兩,澤瀉1兩。
上為末,荷葉煎湯為丸。
每服3錢,空心白滾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有緩瀉作用,服藥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扶脾逐水丸,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白茯苓5錢,雲白朮5錢,山藥5錢,苦葶藶5錢,花椒目5錢,巴戟5錢,黃連8錢,黑醜8錢,北五味2錢,海金沙1兩,澤瀉1兩。 主治:通身水腫,氣往上逆,小便竟無,日不能食,夜不能卧。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