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荊散
NAN J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四十五引《經效濟世方》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熱 (2.83)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0%
肝經 40%
脾經 20%
肺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南荊散方劑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止痙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化痰散結: 天南星可化痰散結,對於痰濕凝滯所致的咳嗽、哮喘、瘰癧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南荊散方劑以天南星為主藥,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痙攣、抽搐、咳嗽、哮喘等症狀。
南荊散方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解表止痛: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通鼻竅,止癢:荊芥還具有通鼻竅、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熱引起的鼻塞、流涕、鼻癢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南荊散方劑中包含荊芥,正是利用其疏散風熱、通鼻竅等功效,以達到治療風熱感冒、鼻炎等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南荊散」主治功效分析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中記載的「南荊散」,其組成僅有天南星與荊芥兩味藥材,主治「頭風」。從其組成的藥性及古籍記載可深入分析其治療原理與功效。
組成藥材之藥性分析
- 天南星: 性味辛、苦,溫,歸肺、肝、脾經。其主要功效為燥濕化痰、散結止痛、消腫散瘀。天南星性味辛溫,能溫化寒痰,解除痰濁阻滯經絡,導致的頭痛。
- 荊芥: 性味辛,溫,歸肺、肝經。其主要功效為疏風解表、散血消癥、利尿止血。荊芥辛散,能疏散風邪,解除外感風邪引起的頭痛。此外,其「散血消癥」的功效,可推測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痛亦有一定療效。
治療原理分析
「頭風」一詞在古代醫學中,多指因風邪侵襲、痰濁阻滯、氣血瘀滯等原因引起的頭痛。根據「南荊散」的藥材組成,可推測其治療原理如下:
- 疏散風邪: 荊芥辛散,能將侵襲頭部的風邪疏散,解除因風邪引起的頭痛。
- 化痰散結: 天南星能燥濕化痰,散結止痛,針對痰濁阻滯經絡所致頭痛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痰濁阻滯可使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導致頭痛。
- 活血止痛: 荊芥的「散血消癥」功效,加上天南星的消腫散瘀作用,可以推測本方亦可改善因氣血瘀滯引起的頭痛。
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藥材藥性與治療原理,可得出「南荊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情況的頭痛:
- 外感風邪型頭痛: 若頭痛發作與受風有關,且伴有惡風、鼻塞等症狀,可考慮使用本方。
- 痰濁阻滯型頭痛: 若頭痛伴有胸悶、痰多、苔膩等症狀,可推測為痰濁阻滯所致,亦可考慮使用本方。
- 氣滯血瘀型頭痛: 若頭痛固定不移,痛如錐刺,可能與氣滯血瘀有關,本方亦有一定緩解作用。
總結: 「南荊散」以天南星與荊芥兩味藥材配伍,具有疏風散邪、化痰散結、活血止痛之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因風邪、痰濁或氣血瘀滯所致的頭痛。本方藥味精簡,但藥性針對性強,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1個(重1兩), 荊芥穗1兩。
上為末,生薑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本方名南荊散,據劑型,當作「南荊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南荊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九引定齋霍喆夫方。 組成:南星1個(重1兩),荊芥穗半兩。 主治:頭風。
南荊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五引《經效濟世方》。 組成:天南星1個(重1兩),荊芥穗1兩。 主治:風痰頭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