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風破毒散

驅風破毒散

QU FENG PO D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4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肝經 21%
脾經 15%
大腸經 15%
腎經 10%
胃經 5%
心經 5%
膀胱經 5%
肺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驅風破毒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解毒: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燥濕解毒、止癢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白礬,可以有效祛除濕邪,並抑制毒素的蔓延,進一步達到驅風破毒的目的。
  2. 收斂止瀉:白礬亦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以緩解因濕熱下注所引起的腹瀉等症狀。此點對於驅風破毒散治療風熱濕邪所導致的皮膚疾患,起到輔助作用。

驅風破毒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功能是驅散風邪,清熱解毒,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蛇蠍咬傷等病症。在這個方劑中,巴豆作為一味重要成藥,具有獨特的療效。巴豆含有巴豆素,這是一種具有強烈刺激性的成分,能夠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排毒。此外,巴豆的性質偏寒,對於熱毒引起的疾病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巴豆在驅風破毒散中的使用,可以加強整體配方的解毒效果,特別對於濕熱型的病症,能有效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儘管巴豆的藥性較強,使用時需謹慎,以免造成腸胃不適。因此,在使用驅風破毒散時,一定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達到最佳療效而不引發副作用。綜上所述,巴豆在此方劑中的應用,突顯出其在解毒、驅風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驅風破毒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廣泛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各類疾病。在此方中,烏頭的加入具有重要的療效。烏頭,又稱為黑頭翁,其含有的生物鹼能有效發揮祛風散寒、止痛的作用。風邪侵襲人體後,常會造成關節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狀,烏頭的特性使其能夠快速靈活地驅散這些病邪,促進血液循環,從而舒緩不適。

然而,烏頭的使用需謹慎,因其性質較為猛烈,大量使用可能帶來一定的毒性,因此在臨牀應用中必須遵循醫師的指導,掌握合適的劑量。羈絆於烏頭的驅風特性,驅風破毒散的整體配方也強調平衡與協同作用,不僅能鎮痛解痙,也具備整體調理的功能,使其在中醫臨牀上發揮重要的作用。烏頭的獨特功效使得驅風破毒散在治療風寒表現的疾病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驅風破毒散中包含薄荷,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疏散風熱: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能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對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薄荷能有效清熱解毒,促進病邪外解。
  2. 止癢消腫:薄荷亦有止癢消腫之效。對於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薄荷能清熱解毒,止癢消腫,促進皮膚病症的癒合。

因此,驅風破毒散中加入薄荷,可有效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並能止癢消腫,達到驅風破毒的療效。

驅風破毒散中加入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皁莢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
  2. 驅風止癢:皁莢還有驅風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侵引起的皮膚瘙癢、風疹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驅風破毒散中加入皁莢,能起到清熱解毒、驅風止癢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風熱外感引起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驅風破毒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牙槽風」,在傳統中醫理論中,「牙槽風」多指因風邪、痰濕、熱毒壅滯於牙齦及牙槽部位,引起的腫脹、疼痛、化膿,甚或牙關緊閉、頜面潰爛等症。其病機多與風痰上攻、毒邪內蘊有關,臨床表現可能類似現代醫學的頜骨骨髓炎、牙周膿腫或蜂窩性組織炎等疾患。

組成藥物分析及治療原理

  1. 白礬

    • 性味酸澀寒,具收斂止血、燥濕化痰、解毒殺蟲之效。
    • 外用可收斂瘡口、清除腐肉,抑制化膿性感染。
  2. 巴豆(去殼油)

    • 辛熱大毒,攻逐痰涎、破積排膿。
    • 本方去油減其峻瀉之性,轉為外用,主要利用其強烈刺激性以驅風痰、蝕瘡排毒。
  3. 紅內硝(疑為「紅內消」,即何首烏或赤芍別稱,或指芒硝):

    • 若為芒硝,則苦鹹寒,能清熱軟堅、瀉火消腫,助消散局部瘀熱膿腫。
    • 若為赤芍,則活血散瘀,清熱涼血,緩解腫痛。
  4. 草烏尖

    • 辛熱大毒,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 外用麻痺局部,鎮痛效果顯著,適用於頑固性牙痛及風痰阻絡之症。
  5. 薄荷

    • 辛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解毒透疹。
    • 緩解局部熱腫,兼能宣散風邪,改善牙關緊閉不適。
  6. 豬牙皂角

    • 辛鹹溫,有小毒,專攻化痰開竅、散結消腫。
    • 其刺激性強,能促使痰涎排出,疏通壅滯。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驅風痰、破毒結」為核心:

  • 攻毒排膿:巴豆、白礬、豬牙皂角協力蝕瘡祛腐,清除局部膿毒。
  • 祛風散邪:草烏尖、薄荷一溫一涼,共奏疏風通絡之效,緩解牙關緊閉。
  • 化痰散結:皂角、白礬專化風痰,配合巴豆峻烈逐痰,促使痰涎排出。
  • 局部刺激:全方為末外用,以鵝毛探吐或吹藥刺激,直接作用病灶,急則治標。

總結

此方屬外用峻劑,通過強力驅風、破痰、解毒,快速緩解牙槽風的腫痛壅塞。然其藥性猛烈,多適用於實證痰毒壅盛之急症,需謹辨病機。組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急則治標」的思維,尤其強調外治法對局部痰毒的直接清除作用。

傳統服藥法


白礬、巴豆(去殼油)、紅內硝、草烏尖、薄荷、豬牙皂角各等分。
上為細末。
先以鵝毛攪出風痰,再用本藥吹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驅風破毒散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驅風破毒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白礬、巴豆(去殼油)、紅內硝、草烏尖、薄荷、豬牙皂角各等分。 主治:牙槽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