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毒散

QU D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7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大腸經 19%
肝經 18%
脾經 16%
胃經 12%
腎經 7%
心經 4%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去毒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其組成中包含巴豆,這是因為巴豆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巴豆味辛、性熱,其主要成分是巴豆油,具有強烈的解毒作用,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除體內的毒素和異物。此外,巴豆也能增強氣血運行,改善微循環,從而加速體內的毒素代謝。

在去毒散的配方中,巴豆的使用可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協同增效的效果。在中醫理論中,毒邪可以導致各種症狀,如腫痛、炎熱等,巴豆的性質恰好可以針對這些症狀,促進腫痛部位的癒合。而且,巴豆的作用在於其能夠有效地降低體內積聚的毒素,從而提升整個方劑的解毒效果,因此被納入去毒散的組成中。

去毒散方劑中加入薄荷,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薄荷味辛性涼,能清利頭目,疏散風熱,並能涼血解毒。

在去毒散中,薄荷可以配合其他藥材,例如金銀花、連翹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

去毒散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解毒:皁莢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狀,皁莢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2. 利水消腫:皁莢性寒,可利水消腫,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腹脹、水腫等症狀,皁莢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綜上所述,皁莢在去毒散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去毒散中包含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開竅醒神,透邪外出: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毒邪阻滯、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麝香能起到開竅醒神、透邪外出的作用,有助於驅散毒邪,恢復神志。
  2. 引藥導毒,加速療效:麝香氣味濃烈,具有較強的穿透力,能引導藥物直達病竈,並加速毒邪排出體外。在去毒散中,麝香能引導其他藥物發揮解毒功效,加快病症的康復。

去毒散方劑中加入鯽魚,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去瘀: 鯽魚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水、和胃止嘔、解毒消腫的功效。其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成分,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清除毒素,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毒邪瘀滯所致的腫痛、瘡瘍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2. 滋陰補虛: 鯽魚肉質細嫩,易於消化吸收,且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滋陰補虛、益氣養血的功效,可緩解因毒邪入侵導致的氣血虧虛、體質虛弱等症狀,有助於機體恢復健康。

總而言之,去毒散方劑中加入鯽魚,是利用其解毒去瘀、滋陰補虛的功效,以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去毒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及「去毒散」的組成藥物分析,可歸納出此方劑的主要功效為:解毒散結、消腫止痛、祛腐生肌

治療原理分析

「去毒散」的核心作用在於**「去毒」**二字,其治療原理可由以下幾點說明:

  1. 疏泄邪毒,開結散膿:方中巴豆峻下冷積,能逐水退腫,其性峻猛,可將體內鬱積的毒邪從腸道排出,加速膿液排出,對於瘰癧毒氣,鬱結成膿,發洩不止的情況尤為適用。皁莢則能祛痰開竅,解毒散結,有助於疏通經絡,排解體內毒素。

  2.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薄荷疏風散熱,可清利頭目,疏散風熱,對於毒邪蘊結引起的腫痛有緩解作用。麝香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炎症,減輕疼痛。

  3. 補益脾胃,促進修復:鯽魚則可補益脾胃,潤膚養顏,利水消腫,可滋養氣血,提升身體的自癒能力。

  4. 外用內服,相輔相成:從古籍文獻可知,「去毒散」可內服亦可外用,內服多以酒或甘草湯送服,可達全身解毒之效;外用則可將藥粉調敷於患處,以加速局部病竈的痊癒,內外相合,可有效清除毒素,促進組織修復。

主治病症歸納

綜合考量古籍記載及藥材功效,「去毒散」主治病症可歸納為:

  1. 瘰癧毒氣,鬱結成膿,發洩不止:這是其原始主治,亦可見於《聖濟總錄》的記載。此病症多因體內毒邪蘊結,導致淋巴結腫大化膿,久不收口。「去毒散」可通過解毒散結、排膿止痛,促使病竈痊癒。

  2. 瘡瘍腫毒:《雜病源流犀燭》提到「如痔潰,腐如爛桃,多膿血也(宜去毒散)」,說明此方可應用於瘡瘍潰爛、多膿血的情況,具備清熱解毒、祛腐生肌之效。

  3. 傷科疾患:文獻中,無論是《聖濟總錄》還是《少林真傳傷科祕方》及《傷科大成》都提及去毒散可用於傷科,諸如「傷折筋骨」、「火燒槍炮打傷」、「傷破皮肉」。可見去毒散對於外傷引起的腫痛,化膿,甚至火毒攻入臟腑均有一定的療效。其作用主要在於解毒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去毒散」為一攻補兼施之方,可有效清除體內毒素,促進組織修復,應用範圍廣泛,不僅適用於瘰癧、瘡瘍等皮膚疾病,亦可應用於外傷感染、甚至火毒內攻之症,具有重要的臨牀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血余炭3分,孩兒茶5錢,黃連5錢,血竭5錢,乳香5錢,蜂房3分,黃丹3分,膽礬1分5釐,雞內金(燒灰)1分,沒藥5分。
爛痔。
上為末。
先將蔥鹽熱湯洗淨,敷患處3-5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攻毒散結的作用,使用時應注意避免過量,以免引起毒副作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去毒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車螯(紫唇光厚者,以鹽泥固濟,煅赤,去泥)1個。 主治:發背癰疽,一切惡毒瘡腫。

去毒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巴豆1兩(去殼),薄荷末2兩,皂莢末2兩,麝香(研)1錢,鲫魚1頭(去腸肚)。 主治:瘰癧毒氣,鬱結成膿,發泄不止。

去毒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五。 組成: 去毒散(《瘍科選粹》卷五。)出處:《瘍科選粹》卷五。組成:血餘炭3分,孩兒茶5錢,黃連5錢,血竭5錢,乳香5錢,蜂房3分,黃丹3分,膽礬1分5厘,雞內金(燒灰)1分,沒藥5分。主治:爛痔。 。 主治:爛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