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喉症金丹方劑中含有硼砂,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
硼砂性寒,味甘鹹,入心、肺經,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適用於喉嚨發炎、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此外,硼砂亦可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減輕炎症反應,故被用於治療喉部感染、扁桃體炎等病症。然而,硼砂具有毒性,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喉症金丹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乃因其具有化痰散結、清熱解毒之功效。白僵蠶為蠶蛾幼蟲感染白僵菌後的乾燥蟲體,性寒,味甘,入肺經。其能疏散肺氣,清利痰熱,且對喉部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因此,白僵蠶在喉症金丹方中,有助於化解痰火,消散喉部腫痛,恢復聲帶功能。
喉症金丹方中包含薄荷,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解表: 薄荷性寒,味辛,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對於因風熱上攻所致的喉嚨腫痛、咽喉乾燥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涼血止痛: 薄荷入肺經,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喉嚨疼痛、灼熱等症狀。
因此,薄荷在喉症金丹方中發揮著清熱解表、涼血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喉嚨不適,達到治療效果。
喉症金丹方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能燥濕止癢,對於喉嚨乾燥、癢痛、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收斂生肌:白礬亦具收斂生肌之效,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喉嚨潰瘍、糜爛等症狀,有助於修復損傷,加速康復。
白礬在喉症金丹方中,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生肌的功效,有效改善喉嚨不適症狀。
喉症金丹中加入巴豆,主要是考慮其峻下逐痰的功效。
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散結之效。對於喉症引起的痰濁壅塞,巴豆能強力瀉下,將痰濁排出體外,達到通暢氣道的目的。
然而,巴豆性猛毒烈,使用需慎重,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過量造成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喉症金丹方劑中包含人中白,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人中白,又名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其藥性擅於疏散風寒,通竅止痛,對於喉嚨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在喉症金丹方劑中,人中白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喉症金丹]主治「喉症」,此泛指咽喉部疾患,如喉痹、喉風、喉癰、乳蛾等,表現為咽喉腫痛、吞嚥困難、聲音嘶哑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因風熱上攻、痰火鬱結或毒邪蘊滯所致,治當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消腫止痛。本方通過外吹(局部用藥)直接作用於患處,以速效見長。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清熱解毒與化腐生肌
- 硼砂:性涼,能清熱消痰、解毒防腐,傳統用於咽喉腫痛,具清熱與局部收斂之效。
- 人中白(煅):清熱降火,涼血解毒,尤善治咽喉口舌生瘡,煅後增強收斂燥濕作用。
- 風化霜(黃瓜製硝霜):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結合芒硝(銀消)之瀉火軟堅,透散風熱。
- 滴水石(或為「寒水石」):清熱瀉火,緩解咽喉灼熱腫痛。
2. 化痰散結與祛風通絡
- 僵蠶(炙):化痰散結、祛風止痙,善治風熱痰結之喉痹,炙後減其腥燥,增強藥性穩定。
- 明礬(煅後去巴豆):煅後燥濕化痰、解毒殺蟲,巴豆煅製後增強其攻毒透邪之效,去巴豆免過烈。
3. 消腫止痛與局部刺激
- 薄荷:辛涼宣散,利咽透表,可緩解咽喉腫痛並局部麻痺止痛。
- 大泥(疑為「地龍泥」或「伏龍肝」):若為伏龍肝(灶心土),可溫中止血,但於喉症或取其收斂之性;待考。
4. 製劑與給藥特點
- 散劑吹喉:直接作用於病灶,局部濃度高,快速見效。
- 風化霜與煅製工藝:強化藥物滲透性,如黃瓜霜製法結合硝石,使藥性輕清上浮;煅人中白、明礬減毒存效。
治療原理綜述
本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軸,輔以化痰散結、祛風利咽,針對喉症之「熱毒痰瘀」病機:
- 硼砂、風化霜、人中白協同清解熱毒,化腐生肌。
- 僵蠶、明礬化痰散結,開塞通閉,緩解喉部膠痰黏滯。
- 薄荷、滴水石宣散風熱,局部消腫止痛。
全方突出「外治捷徑」,通過藥物直接滲透黏膜,快速緩解症狀,符合古代喉科急症「吹藥」之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硼砂2錢,風化霜(制風化霜法:將嫩黃瓜1條,挖去瓤,以銀消研細納入,掛於檐下透風處,三日後,瓜皮自有白霜透出,拭下,以瓷器收貯待用)2錢,僵蠶(炙)3錢,薄荷1錢,明礬(入巴豆2枚煅,去巴豆用)1錢,大泥5分,滴水石3錢,人中白(煅)3錢。
上為末。
吹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同名稱方劑
喉症金丹,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硼砂2錢,風化霜(制風化霜法:將嫩黃瓜1條,挖去瓤,以銀消研細納入,掛于檐下透風處,3日後,瓜皮自有白霜透出,拭下,以瓷器收貯待用)2錢,僵蠶(炙)3錢,薄荷1錢,明礬(入巴豆2枚煅,去巴豆用)1錢,大泥5分,滴水石3錢,人中白(煅)3錢。 主治:喉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