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牡丹湯中包含黃芩,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 解毒消腫: 黃芩還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治療火毒熾盛、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等病症。
黃芩在黃芩牡丹湯中與牡丹皮、生地黃等藥物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黃芩牡丹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味苦、寒,入心、肝經,能清熱涼血,尤其善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方中黃芩清熱燥濕,與牡丹皮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涼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此外,牡丹皮還能緩和黃芩的苦寒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使藥效更為平和。
黃芩牡丹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桃仁性平,味苦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黃芩牡丹湯主治血瘀阻絡所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桃仁可助黃芩、牡丹皮等藥材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症狀。
- 引藥入血,增強療效: 桃仁性滑,入血分,具有引藥入血的作用,可以幫助黃芩、牡丹皮等藥材更好地發揮藥效,更有效地治療血瘀阻絡所致的疾病。
黃芩牡丹湯中加入瞿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瞿麥味甘淡性涼,具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效。與黃芩、牡丹皮等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清除體內濕熱,改善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不適,如小便不利、尿頻、尿痛等。
- 活血化瘀: 瞿麥亦具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與牡丹皮的活血化瘀之效相輔相成,可加強藥效,提升治療效果。
黃芩牡丹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為了其 活血行氣、止痛 的功效。
川芎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減輕疼痛。與黃芩牡丹湯中其他藥材配合,可以加強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熱毒壅滯、血瘀疼痛的效果。
此外,川芎還有 升陽舉陷 的作用,可以幫助氣血上行,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頭暈、頭痛等症狀。
黃芩牡丹湯中加入白芍,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緩解熱毒: 黃芩牡丹湯主治熱毒壅盛,白芍性寒,能清熱涼血,與黃芩相輔相成,共同清解熱毒。
- 調和營血: 白芍養血柔肝,能緩解熱毒耗傷營血所致的口渴、煩躁等症狀,使藥效更為平和。
- 抑制燥烈: 黃芩性苦寒,若單獨使用容易燥烈傷陰,白芍能滋陰潤燥,調節藥性,使藥效更為溫和。
白芍的加入,使黃芩牡丹湯藥效更為全面,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症狀。
黃芩牡丹湯中加入枳實,是基於其疏肝理氣的功效。
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消積,瀉肝火,降逆止嘔等作用。方中黃芩清熱瀉火,牡丹皮涼血活血,但單用兩藥容易導致氣機阻滯,影響藥效發揮。
而枳實的加入,可以疏肝理氣,調和氣血,使藥力暢達,更好地發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同時,枳實也能降逆止嘔,緩解因肝氣鬱結而導致的嘔吐症狀。
黃芩牡丹湯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射干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黃芩牡丹湯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射干可輔助黃芩清熱解毒,並利咽消腫,緩解咽喉疼痛和腫脹。
- 散結消痰,止咳化痰: 射干還能散結消痰,止咳化痰。若患者伴有痰多咳嗽,射干可輔助牡丹皮清熱化痰,疏散肺氣,緩解咳嗽症狀。
總體而言,射干在黃芩牡丹湯中起到輔助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以及散結消痰、止咳化痰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癒效果。
黃芩牡丹湯為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名方,其中海藻的加入,主要基於其咸寒之性,善於軟堅散結,消痰利水。方中黃芩清熱燥濕,牡丹皮涼血散瘀,配合海藻則增強了化痰軟堅之力,尤其適用於熱毒壅盛,痰瘀互結之證。海藻富含碘質,有利於調節甲狀腺功能,亦可助於消除頸部瘰疬、瘿瘤等病變。此外,海藻還具有良好的利水消腫效果,可輔助治療因熱毒所致的水腫病況。綜上所述,海藻在黃芩牡丹湯中的應用,既可增強整體療效,又兼顧了多種病理機轉的調理,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華。
黃芩牡丹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解毒:大黃味苦寒,性瀉下,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黃芩牡丹湯主治熱毒壅盛、血分瘀熱證,大黃可瀉熱解毒,並促進血流通暢,有助於消除熱毒,緩解症狀。
- 通腑導滯:大黃能通便排毒,清除腸道積熱,有助於改善便祕等症狀,配合黃芩、牡丹皮等藥物,更能促進體內熱毒的排出,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效果。
黃芩牡丹湯中加入虻蟲,乃取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
虻蟲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善於行血通絡,破瘀消積。其對於血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腫脹有顯著療效。
黃芩牡丹湯主治血熱瘀滯,經絡不通,症見經行腹痛,血塊堅硬,或胸脅脹痛,乳房脹痛,舌質紫黯,脈澀等。虻蟲的加入,可與黃芩、牡丹皮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經活絡、消瘀止痛之功。
黃芩牡丹湯中加入水蛭,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水蛭具有破血通經、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和腫脹,配合黃芩、牡丹皮等藥物,共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 涼血解毒:水蛭性寒,可以清熱涼血,解毒消腫,與黃芩、牡丹皮等藥物配伍,能夠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瘡瘍腫痛、跌打損傷等。
黃芩牡丹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方中所含蠐螬,又名土元,味咸性寒,入肝經,擅長破瘀血,利小便,是治療血瘀、腫痛之良藥。蠐螬性質特殊,能軟堅散結,促進瘀血排出,對於婦科疾患,如月經過多、痛經等症,有獨特療效。在黃芩牡丹湯中,蠐螬與黃芩、牡丹皮等藥相配,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適合於熱毒內盛,兼有瘀血阻滯之證。此方綜合應用,可增強療效,達至病去身安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芩牡丹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女子「從小至大,月經未嘗來」(即原發性閉經),伴隨面色萎黃、氣虛乏力、飲食無味等症。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屬「經閉成癥」之候,因長期經血不通,瘀血內結,化熱傷津,致使氣血失榮而見萎黃消瘦;瘀熱阻滯中焦,則納呆食少。其病機核心為瘀熱互結、血枯成癥,須以破血逐瘀、清熱散結為主,佐以養血調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破血逐瘀以通經
- 大黃、桃仁、虻蟲、水蛭、蠐螬:峻猛蟲類藥與植物藥並用,強力攻逐蓄血。虻蟲「吮血」、水蛭「破瘀」、蠐螬「散結」,合大黃「下瘀血」、桃仁「潤燥活血」,破除深伏經隧之瘀血。
- 牡丹皮、川芎:丹皮涼血散瘀,川芎行氣活血,助瘀熱從氣分宣散。
清熱散結以除癥
- 黃芩、射乾:黃芩清上中焦鬱熱,射乾解毒散結,針對瘀久化熱之病勢。
- 海藻、枳實:海藻軟堅消癥,枳實破氣導滯,散結以助瘀血下行。
養血調氣以固本
- 芍藥:養陰柔肝,緩和諸破血藥之峻烈,防其傷正。
- 瞿麥:通利水道,使瘀熱從小便分消,兼顧津液輸布。
外治之法輔助內服
- 灸乳下黑圓際(約肝經期門穴附近):借灸火溫通之力,激發經氣,促進血行。此處為肝經所過,灸之可調暢肝血,與內服藥形成內外呼應。
立方思維與機理推演
此方體現「瘀去新生」之治則,以大量蟲藥與活血藥為主,直指「瘀閉成癥」之頑固病機;配伍清熱藥防止瘀熱灼陰,養血藥顧護正氣。其用藥特點有三:
- 蟲藥攻逐:針對久瘀膠結,非草木藥可獨效。
- 攻補兼施:芍藥、川芎既助活血,又防傷血。
- 內外合治:內服湯劑配合灸法,增強通經之效。
此方適應於體質尚實而瘀結甚者,若氣血極虛則需慎用。其設計反映古代對閉經「癥瘕」證的治療思路,強調瘀血去則新血生,經脈通而氣血自復。
傳統服藥法
黃芩2兩,牡丹2兩,桃仁2兩,瞿麥2兩,芎藭2兩,芍藥3兩,枳實3兩,射乾3兩,海藻3兩,大黃3兩,虻蟲70枚,水蛭50枚,蠐螬10枚。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分3服。服2劑後,灸乳下1寸黑圓際各50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牡丹湯,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黃芩2兩,牡丹2兩,桃仁2兩,瞿麥2兩,川芎2兩,芍藥3兩,枳實3兩,射乾3兩,海藻3兩,大黃3兩,虻蟲70枚,水蛭50枚,蠐螬10枚。 主治:婦人從小至大,月經未嘗來,顔色萎黃,氣力衰少,飲食無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