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消散

立消散

LI X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腎經 20%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立消散方劑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絡止痛: 全蠍性味辛平,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全蠍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進而緩解疼痛。
  2. 息風止痙: 全蠍性寒,能清熱解毒、息風止痙。對於中風、癲癇、抽搐等症狀,全蠍能起到鎮靜安神、平息痙攣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神經功能。

因此,立消散方劑中加入全蠍,旨在通過其通絡止痛、息風止痙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立消散中加入胡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立消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而胡桃仁的活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有助於傷患的恢復。
  2. 補腎壯骨:胡桃仁富含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能補腎壯骨,增強體質。跌打損傷往往會導致氣血虧虛,而胡桃仁的補益作用能改善患者體質,為傷患康復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消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便毒」與「癰腫」,乃中醫外科常見病證。

  1. 便毒:多指下腹或會陰部腫痛化膿之疾,常與濕熱下注、氣滯血瘀相關,屬癰疽範疇。
  2. 癰腫:為氣血壅滯、熱毒蘊結所致之局部紅腫熱痛,甚則潰膿,病機關鍵在「瘀熱互結」。

組成藥物的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赤小豆

    • 《本經》載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性平味甘酸,可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 作用邏輯:通過利濕清熱,疏散局部膿腫,尤其適合濕熱瘀滯之癰瘡。
  2. 風化硝(芒硝經風化而成)

    • 《本草綱目》言芒硝「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其性鹹寒,善軟堅瀉下、清熱散結。
    • 作用邏輯:滲透癰腫內部,軟化堅結,導邪從二便出,配合赤小豆增強瀉熱排毒之效。
  3. 赤芍

    • 《滇南本草》稱其「行血,破瘀,散血塊」,味苦微寒,專入肝經血分,活血散瘀、涼血止痛。
    • 作用邏輯:針對「瘀熱」病機,疏通局部氣血壅滯,與風化硝一散瘀、一瀉熱,標本兼顧。
  4. 枳殼

    • 《藥性論》謂其「破氣,消痰,消食積」,苦辛微寒,長於行氣寬中、破滯消積。
    • 作用邏輯:氣行則血行,助赤芍活血;氣暢則濕化,協赤小豆利水,從氣分切入解決「氣滯濕阻」。

全方配伍思維與可能機理

  • 核心病機:濕熱瘀滯、氣血壅塞。
  • 組方邏輯
    • 清熱解毒:赤小豆+風化硝,分消濕熱毒邪。
    • 活血散結:赤芍破血瘀,風化硝軟堅,共散癰腫。
    • 行氣導滯:枳殼調動氣機,氣行則瘀熱自散。
  • 增效關鍵
    赤小豆與風化硝相須,一從水濕、一從燥結化解毒邪;赤芍與枳殼相配,氣血同治,標本並舉。

此方體現中醫「結者散之」「熱者寒之」的治法,透過利濕、瀉熱、行氣、活血的多向調節,使癰腫便毒得以消散,故名「立消」。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15克, 風化硝15克, 赤芍15克, 枳殼15克。
上為細末。
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陰道炎扁桃腺炎帶狀疱疹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癤和癰鏈球菌性咽喉炎麻疹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淋巴腺炎頭痛多痰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立消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 組成:大蝦蟆1個。 主治:魚口便毒。

立消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赤小豆不拘多少。 主治:一切痰毒時毒,不論初起、將潰諸瘡。

立消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四。 組成:豆腐皮(燒存性)。 主治:小兒渾身起羅網蜘蛛瘡,臊癢難忍。

立消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組成:赤芍藥、赤小豆、枳殼(麸炒,去瓤)等分。 主治:小兒陰腫脹痛。

立消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三十。 組成:全蠍(炒)、核桃(去殼肉,隻用隔膜,炒)各等分。 主治:便毒,癰腫。

立消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草烏1兩,白及1兩,甘遂1兩,小良薑3錢,甘草3錢,麝香1錢。 主治:大頭風,頭面虛腫如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