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立消散方劑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絡止痛: 全蠍性味辛平,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全蠍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進而緩解疼痛。
- 息風止痙: 全蠍性寒,能清熱解毒、息風止痙。對於中風、癲癇、抽搐等症狀,全蠍能起到鎮靜安神、平息痙攣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神經功能。
因此,立消散方劑中加入全蠍,旨在通過其通絡止痛、息風止痙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立消散中加入胡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立消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而胡桃仁的活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有助於傷患的恢復。
- 補腎壯骨:胡桃仁富含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能補腎壯骨,增強體質。跌打損傷往往會導致氣血虧虛,而胡桃仁的補益作用能改善患者體質,為傷患康復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消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便毒」與「癰腫」,乃中醫外科常見病證。
- 便毒:多指下腹或會陰部腫痛化膿之疾,常與濕熱下注、氣滯血瘀相關,屬癰疽範疇。
- 癰腫:為氣血壅滯、熱毒蘊結所致之局部紅腫熱痛,甚則潰膿,病機關鍵在「瘀熱互結」。
組成藥物的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赤小豆
- 《本經》載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性平味甘酸,可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 作用邏輯:通過利濕清熱,疏散局部膿腫,尤其適合濕熱瘀滯之癰瘡。
風化硝(芒硝經風化而成)
- 《本草綱目》言芒硝「除寒熱邪氣,逐六腑積聚」,其性鹹寒,善軟堅瀉下、清熱散結。
- 作用邏輯:滲透癰腫內部,軟化堅結,導邪從二便出,配合赤小豆增強瀉熱排毒之效。
赤芍
- 《滇南本草》稱其「行血,破瘀,散血塊」,味苦微寒,專入肝經血分,活血散瘀、涼血止痛。
- 作用邏輯:針對「瘀熱」病機,疏通局部氣血壅滯,與風化硝一散瘀、一瀉熱,標本兼顧。
枳殼
- 《藥性論》謂其「破氣,消痰,消食積」,苦辛微寒,長於行氣寬中、破滯消積。
- 作用邏輯:氣行則血行,助赤芍活血;氣暢則濕化,協赤小豆利水,從氣分切入解決「氣滯濕阻」。
全方配伍思維與可能機理
- 核心病機:濕熱瘀滯、氣血壅塞。
- 組方邏輯:
- 清熱解毒:赤小豆+風化硝,分消濕熱毒邪。
- 活血散結:赤芍破血瘀,風化硝軟堅,共散癰腫。
- 行氣導滯:枳殼調動氣機,氣行則瘀熱自散。
- 增效關鍵:
赤小豆與風化硝相須,一從水濕、一從燥結化解毒邪;赤芍與枳殼相配,氣血同治,標本並舉。
此方體現中醫「結者散之」「熱者寒之」的治法,透過利濕、瀉熱、行氣、活血的多向調節,使癰腫便毒得以消散,故名「立消」。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15克, 風化硝15克, 赤芍15克, 枳殼15克。
上為細末。
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消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 組成:大蝦蟆1個。 主治:魚口便毒。
立消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赤小豆不拘多少。 主治:一切痰毒時毒,不論初起、將潰諸瘡。
立消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四。 組成:豆腐皮(燒存性)。 主治:小兒渾身起羅網蜘蛛瘡,臊癢難忍。
立消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組成:赤芍藥、赤小豆、枳殼(麸炒,去瓤)等分。 主治:小兒陰腫脹痛。
立消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三十。 組成:全蠍(炒)、核桃(去殼肉,隻用隔膜,炒)各等分。 主治:便毒,癰腫。
立消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草烏1兩,白及1兩,甘遂1兩,小良薑3錢,甘草3錢,麝香1錢。 主治:大頭風,頭面虛腫如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