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散

核桃散

HE T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腎經 20%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核桃散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絡止痛:全蠍性溫,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之效。核桃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而全蠍的通絡止痛作用可協同其他藥物,加速痺症的緩解。
  2. 祛風除濕:全蠍善於祛風除濕,可與核桃散中的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有效改善風寒濕痺所導致的關節疼痛、肢體沉重等症狀,並促進氣血運行,恢復肢體功能。

核桃散方劑中包含胡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固精: 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固精的功效。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精、尿頻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潤腸通便: 胡桃仁富含油脂,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因腸燥便祕所致的腹部脹滿、大便乾燥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效果。

因此,胡桃仁在覈桃散中,起到補腎固精、潤腸通便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上搭」**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癰疽之一,其病位在肩後骨上(即肩胛區),特徵為腫硬疼痛。根據描述:

  1. 病性判別
    • 紅活者生:腫處色紅、觸之溫熱,屬陽證,氣血尚充,預後較佳。
    • 黑陷者死:色黑塌陷,為陰證或毒邪內陷,氣血衰敗,預後凶險。
  2. 病因病機
    • 脾經蘊熱:脾主肌肉,熱毒蘊結於肌肉,氣血壅滯,發為癰腫。
    • 郁忽所致:情志鬱結或外邪驟襲,導致氣機不暢,鬱久化熱成毒。

此症類似現代「癤腫」「蜂窩組織炎」等化膿性感染,核桃散以簡便方劑針對初期陽證,期以解毒散結、消腫止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1. 炙全蠍(2枚)

    • 性味:辛、平,有毒,歸肝經。
    • 功效:
      • 攻毒散結:善治瘡毒癰腫,《玉楸藥解》載其「穿筋透骨,逐濕除風」。
      • 通絡止痛:辛散走竄,可疏通局部氣血鬱滯。
    • 炙製後毒性稍減,更宜內服。
  2. 核桃肉(2枚)

    • 性味:甘、溫,歸肺、腎、大腸經。
    • 功效:
      • 潤燥化痰:《本草綱目》謂其「補氣養血,潤燥化痰」。
      • 佐制全蠍毒性:甘溫緩和全蠍辛烈之性,兼顧護胃。
      • 補益託毒:溫補助正氣,利於瘡毒外透。

(二)配伍邏輯

  1. 一攻一補
    • 全蠍攻邪解毒為主,核桃肉扶正潤燥為輔,二者比例相當(1:1),體現「祛邪不傷正」思路。
  2. 協同增效
    • 全蠍之辛散得核桃甘潤,毒性受制而藥力留存;核桃之滯膩得全蠍走竄,補而不滯。
  3. 熱酒送服
    • 酒性辛熱,能溫通血脈、助藥勢,促進藥效達表,加速瘡腫消散。

(三)治療原理推論

  1. 解毒散結:全蠍直折熱毒,破滯消腫,針對腫硬主症。
  2. 通絡透膿:辛散之性配合酒力,促使膿毒外透,避免內陷。
  3. 扶正託毒:核桃肉補益脾肺,助氣血生化,符合「癰疽內消法」中兼顧正氣的治則。

三、延伸思考:為何選此二藥?

古代外科方劑常簡潔有力,此方可能基於以下經驗:

  • 全蠍為蟲類藥,性善走竄,針對局部經絡壅堵;
  • 核桃肉富含油脂,外用可潤膚(如古代治凍瘡),內服則潤養臟腑,契合「脾主肌肉」理論。
  • 二者搭配,暗合「通補並用」之妙,適合熱鬱未甚、正虛不顯之初期癰疽。

總結

核桃散以全蠍解熱毒、核桃扶正氣,佐酒通脈,共奏消腫散結之效。其組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攻兼顧補」的思維,尤其適用於癰疽初起屬陽證者。然須辨證精準,若見「黑陷」陰證,則非本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炙全蠍2枚,核桃肉2枚。
上為末。
熱酒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肩中部肩痛

相同名稱方劑


核桃散, 出處:《外科集腋》卷五。 組成:炙全蠍2枚,核桃肉2枚。 主治:上搭。生柱傍肩後骨上,腫大而硬,紅活者生,黑陷者死,乃脾經蘊熱及鬱忽所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