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攻毒散中加入胡桃仁,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解毒護肝: 胡桃仁味甘性溫,入腎、肺經,具有補腎益氣、潤腸通便、止咳化痰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胡桃仁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和抗氧化物質,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自由基,保護肝臟免受毒素的侵害。
二、活血化瘀: 胡桃仁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清除毒素,加速病竈的恢復。
因此,在攻毒散中加入胡桃仁,不僅可以增強解毒功效,還能保護肝臟,促進血液循環,輔助治療各種毒性疾病。
攻毒散中包含全蠍,主要原因如下:
- 毒攻毒: 全蠍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解毒散結、通經活絡之效。其毒性與毒邪相剋,可引導毒邪外泄,達到解毒消腫之效。
- 活血化瘀: 全蠍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散瘀消腫,加速毒素排出。
因此,全蠍在攻毒散中起到解毒、活血、消腫的多重作用,有助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疔瘡腫毒等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攻毒散」主治功效分析
中藥方劑「攻毒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1. 魚口瘡:
- 古文依據: 《古今醫鑒》:「攻毒散,治魚口瘡。」;《古今醫鑑》:「攻毒散,治魚口瘡。」
- 治療原理: 方中以油核桃去肉,將蠍子置於其中,火燒存性後研成細末,用黃酒送服,使患者出汗。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可加入蜈蚣一同燒製成末,用燒酒調服,同樣以出汗為度。全蠍和蜈蚣皆有毒,此處取其「以毒攻毒」之意。全蠍具有解痙、鎮痛、消癰、殺蟲、活血的功效,蜈蚣則能祛風止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二者合用,再配合溫熱的黃酒或燒酒發汗,可以增強藥力,達到攻毒散結、消腫止痛的目的。
2. 風毒上攻,兩眼暴赤腫痛,隱澀難開:
- 古文依據: 《是齋百一選方》:「治風毒上攻,兩眼暴赤腫,隱澀難開,初發便洗。」;《奇效良方》:「治風毒上攻,兩眼暴赤,隱澀難開。」;《楊氏家藏方》:「治風毒上攻,兩眼暴赤腫痛,隱澀難開。」;《証治準繩‧類方》:「攻毒散,治風毒上攻,兩眼暴赤,隱澀難開。」
- 治療原理: 此處的「攻毒散」以乾薑為主藥。乾薑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將乾薑洗淨切片,用薄綿緊緊包裹,在沸水中浸泡,趁熱洗眼睛。如果藥液冷卻,可以再次加熱後使用。乾薑的辛溫之性可以發散風寒、溫通經絡,從而緩解眼部的紅腫、疼痛和乾澀不適。
3. 溫熱病、痘疹等熱毒病症:
- 古文依據: 《方劑辭典》:「惺惺散,治小兒風熱瘡疹。傷寒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睡。咳嗽喘粗。鼻塞清涕。(局方)治頭痛壯熱喘急。此攻毒散熱之劑。」;《重訂廣溫熱論》:「毒勢稍輕者,清涼攻毒散,紫草承氣湯亦效。」;《重訂廣溫熱論》:「雖冬月亦須大劑清涼攻毒散,石膏非數兩不應。」;《痘科辨要》:「以清涼攻毒散。重加生地黃石膏。」;《痘科辨要》:「即以清涼攻毒散。」;《痘科辨要》:「涼膈攻毒散,治熱毒壅於上焦。胸膈煩悶壯熱者。」;《赤水玄珠》:「惺惺散,治痘,頭痛壯熱,喘急,此攻毒散熱之劑。」;《古今醫統大全》:「其熱盛者,用起膿散、攻毒散之類。」
- 治療原理: 在治療溫熱病、痘疹等熱毒病症時,「攻毒散」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組成「清涼攻毒散」、「涼膈攻毒散」等方劑。這些方劑中通常包含石膏、黃連、大黃、生地黃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藥物,以及荊芥、防風、牛蒡子等疏散風熱的藥物。通過清熱解毒、疏風散邪,達到治療熱毒壅盛、發熱、皮疹、腫痛等症狀的目的。
4. 其他:
- 古文依據: 《証治準繩‧幼科》:「外寒搏者,必兼有表證,如和解湯、攻毒散去柴胡、前胡,皆可用。」;《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小兒癮疹多屬於脾,以其隱隱在皮膚之間,發而多癢。或不紅者,並風與濕而成也。加味羌活散治之,或加減攻毒散亦效。」;《外科理例》:「熱則攻毒散。」;《重訂廣溫熱論》:「順症多不必用藥,即有必須用藥者,亦必先觀形察色,辨別其氣血虛實為首要。如體肥白而嫩,聲音微細,目少精神,痘形多凹而色淡紅者,氣弱血虛也。宜急急補托,以催其起脹灌漿,如補中益氣湯重用歸耆(李東垣內傷辨惑論方)加白雄雞冠血最良,其次參蘇飲加生耆川芎龍眼肉亦可酌用,必察其漿充痘起,庶易於結痂收功。又如體蒼瘦而堅實,聲音粗壯,目有精彩,痘有斑暈而色紫黑者,氣實血滯也。宜宣氣活血解肌透毒為先,如荊防敗毒散(雷少逸時病論方),重用大黑豆、杜赤小豆、綠豆、各一兩(名稀痘三豆湯,越人扁鵲方)煎湯代水最效,或聶氏清解散(聶久吾痘門方旨方)亦佳。迨痘已發齊,膿漿灌足,自宜活血清毒,如聶氏清毒活血湯(痘門方旨方)、伍氏涼血解毒湯(葉天士幼科要略方)二方酌用可也。若逆症多陷,紫陷以清毒活血湯重加犀角豬尾血為主,黑陷以費氏必勝湯(費建中救偏瑣言方)加瓜霜紫雪丹為主。險症多悶痘症,紫悶最急,症多毒盛火閉,首用瓜霜紫雪丹錢許,大劑芳透,繼用局方妙香丸三五粒,峻劑開達,次用費氏必勝湯,大劑清涼攻毒,外以針刺少商、曲池、委中、三穴,以泄血毒,庶可十救一二。但悶多夾症,夾食為食閉,夾痰為痰閉,夾瘀為血閉,因夾而閉,因閉而悶者甚多,急進飛馬金丹(沈樾亭驗方傳信方),使上吐下瀉,開通氣道血路,得夾邪一解,然後察其病勢之輕重,對症發藥。勢輕者但須活血解毒,如聶氏清毒活血湯、伍氏涼血解毒湯、小劑清瘟敗毒飲之類。勢重者必須涼血攻毒,如清涼攻毒散(王晉三古方選注方)、費氏必勝湯、清火解毒湯(救偏瑣言方)之類。惟溫毒挾蟲而悶者,宜先與椒梅丸誘入蟲口,繼以紫草承氣湯(張氏醫通方)下之。更有真元大虛而悶者,宜急以參歸鹿茸湯(痘門方旨方)、參耆茸升湯(張氏醫通方)二方挽救之,然溫熱病中百不一見。若悶而緩者名曰輕性悶痘,火毒內壅,聶氏清解散涼透之;風冷外束,聶氏蘇解散疏達之。」;《重訂廣溫熱論》:「溫熱結邪,總屬伏火,自宜以苦寒瀉火為正治。三黃瀉心湯(傷寒論方)為主,許氏大黃湯(外臺方)尤效。但必辨其為毒火宜急下,如紫草承氣湯、清涼攻毒散(古方選注方)、費氏必勝湯、清火解毒湯(救偏瑣言方)、陳氏四虎飲(疫痧草)、十全苦寒救補湯(舌鑑辨正方)、拔萃犀角地黃湯加金汁元明粉、(溫毒病論方)之類,對症酌用。」
- 分析: 根據這些記載,「攻毒散」還可根據具體病情,靈活加減運用於其他病症,如外感病、癮疹等。其治療原理也與上述病症類似,主要通過清熱解毒、疏風散邪、活血化瘀等途徑發揮作用。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攻毒散」的應用範圍廣泛,其主治功效可以概括為解毒、消腫、止痛、清熱、散風。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以毒攻毒、清熱解毒、疏風散邪、活血化瘀等途徑來實現。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家、不同典籍所記載的「攻毒散」的組成和用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應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辨證施治,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乾薑不以多少。
上(口父)咀。每用2錢,以薄綿裹緊,沸湯泡,乘熱洗之。如冷,蕩令熱,再洗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攻毒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 組成:油核桃、蠍子。 主治:魚口瘡。
攻毒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一。 組成:乾薑不以多少。 主治:風毒上攻,兩眼暴赤腫痛,隱澀難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