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立消湯中加入蒲公英,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蒲公英性寒,味苦甘,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腫痛、疔瘡、乳癰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其清熱解毒之性,可消散結聚之邪,對於因氣血瘀滯引起的腫塊、硬結等症狀亦有幫助。因此,立消湯中加入蒲公英,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有助於疾病的治療。
立消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歸肺、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立消湯常用於治療急性扁桃體炎、咽炎、口腔炎等,金銀花加入其中,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幫助患者快速緩解病症,達到立消之效。
立消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立消湯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腫痛。
- 補血養血,改善氣血循環: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機體修復。跌打損傷往往伴隨氣血運行不暢,而當歸能補益氣血,使氣血運行通暢,進而加速傷口癒合。
總之,當歸在立消湯中的作用,既能化瘀止痛,又能補血養血,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立消湯中加入玄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立消湯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玄參可清熱解毒,消散熱毒,減輕炎症反應。
- 滋陰降火: 玄參還能滋陰降火,對於熱毒傷陰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便祕等症狀也有療效。立消湯中往往加入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玄參的滋陰作用可以防止藥物過於燥烈,保護患者的陰液,避免出現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立消湯」主治範圍廣泛,以癰疽發背為核心,並延伸至頭項、四肢、腰臍、前陰及肛周等部位之癰腫,亦涵蓋內癰如肺癰、腸癰。此類病症屬中醫「瘡瘍」範疇,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發病急驟者稱「陽證瘡瘍」,可見紅腫熱痛、化膿潰爛等。方名「立消」隱含速效之意,推測其針對熱毒初起或成膿階段,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主要目的。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銀花(金銀花)15~31克
- 清熱解毒力強,為治癰瘍要藥,尤長於散熱毒、消腫痛。《本草綱目》載其「主治一切風濕氣,及諸腫毒、癰疽疥癬」,重用為君藥,直折熱毒。
蒲公英9~15克
- 清熱解毒兼消癰散結,善治乳癰、腸癰,與銀花協同增強清熱透邪之力,助排膿消腫。
玄參9克
- 涼血滋陰、瀉火解毒,針對熱毒傷陰或血分伏熱,其性潤可防燥濕傷陰,併助消散癰結。
當歸9克
- 活血養血,契合「瘡瘍以氣血凝滯為本」之理論,既能行氣血以消腫,又可防寒涼藥凝血之弊。
苡仁12克、茯苓12克
- 二者均利水滲濕,苡仁尤擅排膿(如《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癰),茯苓健脾滲濕,合而導濕熱下行,斷癰疽滋生之濕毒根基。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活血利濕為輔」:
- 清解熱毒:銀花、蒲公英、玄參直攻火熱壅滯,抑制瘡瘍化膿。
- 活血透膿:當歸疏通局部氣血,助消腫止痛;苡仁促膿液排出。
- 祛濕健脾:茯苓、苡仁分消濕濁,杜絕濕熱相搏成毒之機。
- 兼顧陰液:玄參防熱毒傷陰,避免苦寒化燥。
全方結構簡練,針對陽證癰疽「熱、毒、瘀、濕」四大病機,體現中醫「清消並行」的治瘍思路,適用於實熱證為主之瘡瘍初、中期。
傳統服藥法
銀花15~31克, 當歸9克, 蒲公英9~15克, 玄參9克, 苡仁12克, 茯苓12克。
水煎,內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消湯,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銀花15-31g,當歸9g,蒲公英9-15g,玄參9g,苡仁12g,茯苓12g。 主治:下肢潰瘍。
立消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四。 組成:蒲公英1兩,金銀花4兩,當歸2兩,玄參1兩。 主治:攻散諸毒。主治:癰疽發背,或生頭項,或生手足臂腿腰臍之間、前陰糞門之際,以及肺癰、腸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