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爐灰膏中含有石灰,其原因主要有二:
- 吸濕止癢: 石灰具有強烈的吸濕性,可以吸附皮膚表面的水分,減輕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和濕潤感。
- 收斂止血: 石灰具有收斂作用,可以收縮血管,止血止痛。在治療外傷出血、潰瘍等情況時,可以起到止血、消炎的作用。
因此,石灰在爐灰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以及外傷出血、潰瘍等情況。
爐灰膏中加入巴豆,主要是利用其峻下逐瘀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散結的特性,能強力刺激腸道蠕動,促使瘀血、積滯排出體外。
爐灰膏通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骨折等症狀。巴豆在此方中扮演著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角色,配合其他藥材,達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效果。
爐灰膏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配方中包含蟾酥,這是因為蟾酥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對於多種疾病有顯著的療效。蟾酥是來自蟾蜍的分泌物,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蟾毒素,能夠起到消炎、鎮痛的作用。這使得爐灰膏在治療皮膚病、瘡瘍等方面尤為有效,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感染風險。
此外,蟾酥還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能夠增強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在爐灰膏中與其他中藥成分相互作用,增強整體療效,形成協同效應。蟾酥的使用需要謹慎,通常以小劑量為宜,以避免對人體產生不良反應。因其具備的特殊功效,蟾酥成為了爐灰膏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對於自然資源的巧妙利用與精深理解。
爐灰膏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溫中止痛及殺菌消毒之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溫腎壯陽、殺蟲等功效。爐灰膏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濕熱下注所致的瘡瘍、腫痛、濕疹等症,丁香在此方劑中發揮以下作用:
- 溫中止痛: 溫暖脾胃,緩解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
- 殺菌消毒: 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丁香的加入,能增強爐灰膏的溫中散寒、止痛、殺菌消毒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醫方劑「爐灰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自古用於「一切無名腫毒、惡瘡、外痔、瘰癧、氣粟」等外科病症,其特點在於:
- 腐蝕消潰:針對皮膚表面贅生物(如瘤、痣)或深部膿腫,能以藥力「蝕瘡去腐」,促使膿潰或腫物消散。
- 攻毒散結:對於瘰癧(淋巴結結核)、惡瘡等頑固性感染,藉由藥性滲透,達到「破結拔毒」之效。
- 適應加減:根據病症調整,如瘰癧去蟾酥加輕粉強化解毒;疼痛加乳香、沒藥以活血止痛,體現中醫「隨證加減」之靈活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灰類藥」為君,結合腐蝕、攻毒之品,構成「腐蝕-拔毒-斂瘡」三層作用:
君藥:灰類燥濕斂瘡
- 響糖爐內灰:取爐火鍛煉之性,具燥濕收斂之力,助傷口癒合。
- 風化石灰、炒石灰:石灰經炮製後燥性更烈,能「蝕惡肉、殺蟲止癢」,為傳統點痣去瘤常用藥。
臣藥:腐蝕攻毒
- 巴豆:辛熱大毒,具有強烈腐蝕作用,能「破積排膿」,促使膿腫潰破。
- 蟾酥:以毒攻毒,解毒消腫,尤其適合癰疽惡瘡,其麻醉性亦能緩解疼痛。
佐使藥:引藥透達
- 白丁香(麻雀糞):其性走竄,助藥性深入病所,散結消腫。
- 輕粉(加減用):增強汞劑之殺蟲攻毒效,專治瘰癧潰瘍。
三、製法與應用思維
- 灰淋熬膏:以滾水淋灰取汁,濃縮成膏,保留灰類「燥濕收澀」本質,同時使藥性溫和持久。
- 分次下藥:先下灰汁定基底,後依藥性緩急加入(如巴豆先下以久熬減毒),體現製藥火候之講究。
- 外治透達:以針撥開患處後點藥,符合中醫「開門逐寇」思想,使藥力直達病所。
此方體現中醫外科「腐蝕消法」與「辨證加減」結合之特色,灰類藥為基礎,佐以峻藥攻邪,適用於頑固性體表病變,然其藥性猛烈,臨證需精準把握適應證。
傳統服藥法
響糖爐內灰1升半,風化石灰1升(炒紅),巴豆2錢,蟾酥2錢,白丁香末5分,炒石灰1錢。
如點瘰癧,去蟾酥,加輕粉1錢;畏痛,加乳香,沒藥各1錢;尋常消瘤點痣,只用灰膏,不必加藥。
除瘤點痣。
上前二味以竹箕子盛貯,用滾湯3碗慢慢淋自然對1碗許,銅鍋盛,慢火熬如稀糊,先下巴豆末,次下蟾酥、白丁香末、炒石灰,攪勻再熬如乾麵糊,取起候冷,以瓷罐盛貯,勿令泄氣。
每用時,以簪頭挑少許放指甲上研,口呵氣調勻如泥,將患處用針撥開,以藥點之,有膿者潰,無膿者就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爐灰膏,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響糖爐內灰1升半,風化石灰1升(炒紅),巴豆2錢,蟾酥2錢,白丁香末5分,炒石灰1錢。 主治:除瘤點痣。主治:一切無名腫毒,惡瘡及外痔瘰癧,氣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