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化雌黃丸

含化雌黃丸

HAN HUA C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55%
心經 45%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含化雌黃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雌黃(也稱為硫化鉛)。雌黃在中醫中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療效。雌黃的化學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在中醫中,經過特殊的加工處理,可以減少其毒性,並保留其療效。

雌黃的主要應用在於治療癤瘡、濕疹、瘡瘍等皮膚病,以及一些由於血液不暢而引起的疼痛。在「含化雌黃丸」的配方中,雌黃能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發炎反應,從而達到療效。然而,由於雌黃的毒性,服用此方劑需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與有效。綜上所述,雌黃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方劑的療效,亦需謹慎使用。

含化雌黃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蟾酥。蟾酥是由蟾蜍的分泌物加工而成,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藥理作用。其成分中包含類似於毒素的物質,主要成分為蟾毒素,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消炎止痛,對於治療某些疾病有顯著效果。

在含化雌黃丸中,蟾酥的引入可以增強藥效,尤其是在改善血液循環及緩解疼痛方面。蟾酥也被認為能夠提高免疫力,對於一些由於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的症狀有輔助療效。此外,蟾酥與其他成分的協同作用,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使得含化雌黃丸在中醫治療中具備更為廣泛的應用價值。然而,因為蟾酥亦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此方劑時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不當用藥造成的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含化雌黃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口瘡,多痰涎,久不癒者」,其核心症狀為:

  • 口腔潰瘍反覆發作:久不癒暗示虛火或濕毒蘊結之慢性口瘡。
  • 痰涎分泌旺盛:反映體內有濕濁或熱毒上泛,阻滯氣機,化生痰涎。

此證型多屬「濕熱夾毒」或「虛火上炎」,傳統中醫認為,雌黃與蟾酥的組合能攻毒斂瘡、化痰燥濕,針對纏綿難癒之口瘡標症。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1. 君藥:雌黃(As₂S₃)

    •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入肝、肺經。
    • 功效
      • 殺蟲攻毒:直接抑制口腔致病微生物(如古代所謂「熱毒」)。
      • 燥濕化痰:辛溫之性能化解痰濕黏滯,減少痰涎分泌。
      • 外用斂瘡:促進黏膜修復,傳統用於瘡瘍潰爛。
  2. 臣藥:蟾酥(Bufonis Venenum)

    • 性味歸經:甘、辛,溫,有毒,入心、胃經。
    • 功效
      • 消腫止痛:局部麻醉作用可緩解口瘡疼痛。
      • 攻毒散結:加強雌黃的抗感染能力,針對「久不癒」之頑固潰瘍。
      • 開竅醒神:間接調節中樞,改善痰涎上泛所致的口膩感。

三、配伍原理

  1. 協同增效

    • 雌黃偏重「燥濕解毒」,蟾酥側重「消腫止痛」,二者合用形成「標本兼治」之力,既清除局部濕熱毒邪,又緩解症狀。
    • 蒸製過程可能減緩雌黃的燥烈毒性,蟾酥的黏稠性有助藥效緩釋(綿裹含化)。
  2. 劑型設計意圖

    • 粟米大丸劑:小劑量含服,使藥力持續作用於口腔黏膜,避免過度刺激。
    • 綿裹含化:延長藥物接觸時間,針對潰瘍局部給藥,符合「在上治上」原則。

四、潛在治療機轉推論

  • 抗菌抗炎:雌黃含砷化合物,蟾酥含蟾毒配基,二者對口腔常見病原菌(如鏈球菌)可能具抑制作用。
  • 黏膜修復:雌黃收斂特性或能促進潰瘍面癒合,蟾酥刺激唾液分泌,間接清潔創面。
  • 神經調節:蟾酥的鎮痛成分可能阻斷口腔疼痛傳導,改善患者不適感。

總結
此方以毒攻毒,針對「濕毒久滯」型口瘡,通過局部殺菌、消炎、止痛、燥濕的綜合作用,打破慢性潰瘍的惡性循環。其組方簡峻,體現古代外用藥「小劑量、精準打擊」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雌黃1分(細研),蟾酥半分。
上藥相和,以瓷器盛,乾飯甑內蒸一炊,熟久候冷,看得所,丸如粟米大。
綿裹1丸,含化咽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高血脂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含化雌黃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雌黃1分(細研),蟾酥半分。 主治:口瘡,多痰涎,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